在太极拳的学习中,八法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八法即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今天小编所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八法中的“掤劲”,希望通过下文可以让大家对太极拳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简单看看八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 是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亦称技法。就劲力的性质而言,有位前辈说:掤劲是捋劲、挤劲、按劲、采劲 、挒劲 、肘劲、靠劲之首,捋劲、挤劲、按劲、采劲 、挒劲 、肘劲、靠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再有太极拳中之“掤劲”可与任何技法融合配套,确切的说,离开掤劲的任何技法都不是真太极的技法。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认识掤劲、体悟掤劲和练出掤劲功夫,是较为重要的功课。
“掤”劲的说法
圈内人对“掤劲”有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球劲”即似皮球一样具有弹性的劲,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皮球。另有一种说法是弓劲,把自己的身躯、两臂、两腿想象成五张弓,也是具有弹性的劲。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助于帮助我们形象的了解。
还有说是像波浪一样的劲,等等。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说:“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里面说:“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如果这段话的意思与洪均生先生那句话的意思合起来,我认为对“掤劲”的表述就“掤劲”更加完整、准确了。用语言讲解就“掤劲”,难以准确表述;准确的讲解,还是言传身教为好。
掤劲的属性
综合以上说法整理得知:一是对于较快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弹性的劲。二是对于较慢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似水般的外向浮力。三是对于方位角度而言,“掤劲”具有似水般的势能和多向渗透性。四是对于运动轨迹而言,“掤劲”走螺旋较好。五是“掤劲”具有“阴阳相济”的思想观念,富于变化,是有灵性的劲。
掌握这五种属性,并将其运用体现出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
“掤”的技法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里面谈到 “掤”的技法时说:“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此掤……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太极前辈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指出:既 是“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
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说:要模仿水性浪势的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就以该处为中心,如涟漪般的扩大;波浪高低,就看石头能量大小。
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是“丢”,走少一分就是“顶”。一个浪中,浪顶是“进”,浪底是“退”。李亦畲、王壮弘所说之话都含有“掤”的技法内涵,体现了运用掤劲的方法。
洪老先生的“动作走螺旋”,在“掤”的技法中,是手、腰胯、脚步的走圆走弧,符合现代力学原理。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到运用掤劲的方法时说:“打掤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定的实地可用劲。”,值得好好体悟啊!
“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
体悟和练习掤劲之前,首先宜搞清楚对“掤劲”的有关认识,比如说“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一些人认为掤劲体现在手上,手上练出掤劲就行了。这样练法的掤劲是局部劲,不是真太极所需要的掤劲。
太极拳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的修炼,太极劲是高度协调的整体劲,掤劲自然是排在前头的整体劲哦!再有掤劲何止体现在手上啊?胸、肩、腰背、臀、腿、脚等部位都能化能发,化对方之前先用掤劲接住了才化,发对方之前也是先用掤劲摸底后才发,能化能发的肢体部位都能运用掤劲。有位太极明师说:要练到周身都有掤劲时才能化发自如。洪老先生把“掤劲”放在 “太极是掤劲”的高度来说,确实言之有理。
松功是掤劲的基础
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是掤劲的基础。倘若没有一定的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尤其是松沉功夫,说什么掤劲是有弹性的劲、是有外向浮力的劲、是走螺旋的劲、是灵活变化的劲,都会使掤劲大打折扣。
真传一句话:只有在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中长出来的掤劲,才是真太极的掤劲。好像“沉中轻”一样,没在“松沉”中长出来的“轻”,是假轻;只有“轻沉兼备”的“轻”,才是真轻。掤劲亦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