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经常会提到的就是“气沉丹田”,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是太容易理解的。对此,小编为大家做一下简单的解释,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可以提高大家对“气沉丹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自己的太极拳提高。
我们一定要理解“丹田”的意思,才能做到真正的“气沉丹田”。
“丹田”是道家的一个名词,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是中医经脉学中的气海、所处的位置在肚脐(神阙穴)下面有关元穴、气海穴。
所谓“气海”、顾名思义,就是气汇聚的地方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所说的内气,或者叫中气。气和血,在中医认为气是存在的认为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说,中医上对于气田还是有明确的理解的。
中医理论讲“气是气血之帅”,没有气,血就不能运行;又说“血是气之府”,没有血气也就没有依存之地。所以,气和血二者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传统武术引进中医理论,讲究内气;又引进道家学说,讲究丹田修炼。太极拳更是依据中医理论,提出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气沉丹田”就是内气向气海这个地方汇聚,具体做法是利用深呼吸引导内气向下行走,加强气海的充盈感觉,加强下盘的稳固。
学会气沉丹田,有助于控制我们的重心,是身体保持平衡和中正。
当然,呼吸之气是不可能达到丹田的,但是,在深呼吸时,横膈膜上下移动幅度加大,会产生气下沉的感觉。这就叫”外气引动内气”,也就是用呼吸之气引动真气。
太极拳不仅要求“气沉丹田”,还要求”气宜鼓荡”。所谓鼓荡,就是吸气时,内气贴于命门穴,使内气沿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落,汇聚丹田。
这样,随着呼吸,就有内气鼓荡的感觉。荡,就是荡漾一一内气要向四肢百骸荡漾开去,无微不到。做到“气沉丹田”和“气宜鼓荡”,对健身技击而言,都是有好处的。
从实践来看,中国的传统武术,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没有一个不讲究“气沉丹田”的。经过这种“气沉丹田”的长久训练,练习者会出现小腹如鼓,伸缩鼓荡,柔软而富有弹性,跟常人的腹部是不一样的。
另外,太极拳论还提出了“气贴脊背”,久练太极拳的人也是有这种感觉的。这些都说明,内气通过锻炼,是会更加旺盛的。内气充沛,血液运行也就旺盛。内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到”,则能促使血液周流全身,使微循环更加畅通。
这样,人的身体就会更加健康。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脸色就苍白暗淡;气血旺盛,面色就红润。另外,人说话的声音也能反映出中气是否充足人体自然就是健康的;说话声音底气不足,内气不足,人体也就是虚弱。
我们从中国的京剧艺术中,也可以看出丹田内气的作用唱戏的演员,也是讲究丹田发声的。所以,从中国武术、中医、戏剧拉看,都是讲究丹田之气的。
这中“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练习仿佛对技击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比如太极拳,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而是要将内在的意、气、神和和外在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因此,内气在拳术中就起到了极大的以内催外的作用太极拳在发劲时,一定要用丹田内气喷发出,发出,哼,哈的声音,这样才能以内催外,加大击打力度,这就叫“以气催力”,这里的气,就是丹田内气。
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在发力时,都要求“丹田发力”,以气催力,比如心意拳也是这样发力,发力时发出“咦”的声音。另外,战士在冲锋的时候,也都是发出呼喊,这也是发出丹田之气,能增大力量,壮大声势。
总之,从实践上看,中医的丹田内气之说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此,武术讲要“抓住丹田练内功”。
而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更注重丹田内气的修炼。无论从养生角度,还是从技击角度看,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都讲究丹田内气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