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因为太极拳的练习重在“领悟”,我们掌握了对“感觉”和“知觉”的了解和运用,自然会有所思、有所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太极拳运动中的“感觉”和“知觉”。
通常情况下,想必单练而言,对练是练好太极拳较为有效的方式。
因为,对练不是一方面,而是双方面,不仅有本体,还有客体。它把心理活动“逼”上了相互激烈较量的电闪雷鸣的闪爆点。
在太极拳对练或对垒(推手、散手、发放手等)中,双方进攻(问劲)和防守(答劲)时,通过对手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攻防作用于己方的感觉器官的作用,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劲力的针对性的反映,便是太极拳的运动感觉。
所以,我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对感觉有进一步的把握。
这一感觉过程,首先是从人体表面(外感受器)接受作用于它的攻防力量的方向、大小等(即刺激物)开始的,这属于双方对峙之初的审敌过程,依靠感觉摸底的阶段。
在这阶段中,可依靠视觉了解对手神态、体型、实力、攻防路线及出手动向;亦可通过听觉(特别是对手背攻或侧攻时),当对手因出击引起振动所发出的音波,作用于自己的听分析器,从而掌握进攻力度、力点和方向,而更重要的,可以通过肤觉,尤其是触觉、压觉和痛觉,实现“听劲”,达到知彼。
凡高水平的太极拳技击家都能不以目视、但以体测、以神遇便能将对方攻防真实意图打探清楚。在触觉中,作为特殊的感觉器官——人手,由于结合了肤觉和动觉,所以是敏感有把握的察敌工具,手的触摸印象往往起到验证所获得的视觉、听觉形象的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要重视和利用好这些感觉的来源因素。
第二过程是决策阶段,来自外周的神经兴奋传入中枢,将对方攻防的虚实强弱种种情况所带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综合,据此确定应付措施及制胜对手的方法。
第三过程是制胜阶段,返回信息,转入进攻,在曲横闪战、引进落空的运动中,能动地引导对方形成被动局势,从而力从人借,以柔克刚,一举发出或拿住对手。
在决战决胜阶段,为什么任何一个成功的动作都能上下相随、全身协调,使身体各部位动员起来为一个目标而整体动作?这里,恐怕也不能忘记人的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动觉和平衡觉——静觉的功劳。
自然,太极拳对垒中能够克敌制胜的心理活动,仅仅具有对对手攻防个别属性和部分的反映——运动感觉是不够的,还得具有对对手攻防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运动知觉。
由对练或对垒的奥妙无穷、瞬息万变的双方复杂态势所构成的反射活动,只能是技击知觉。
而且,知觉主体状态越优良,也就是格击的信心越强,兴趣越浓,态度越主动,以往格斗经验越丰富,过去的兴奋痕迹与现在的兴奋联系越紧密,也就越能理解对手的攻防实质,从而获得的运动知觉也就越清晰。
在太极拳对练或对垒中,一般产生三种知觉。
一是空间知觉,即对彼对己攻防诸部位的形状、方向、定位、距离等特性的知觉。如常说的“眼力先锋”,手到眼到,便是通过视觉和动觉器官去作以寻找对手为目的的空间定向;而格斗时“耳听八方”,实际是听觉空间定向。
二是时间知觉,其核心是对节奏的知觉性。张弛起伏的节奏性活动,不但能经济地消耗运动能量,消除疲劳,而且,快慢相间的恰当把握,也是制胜的重要因素性一。
所以,时间知觉迟钝者,说明他在反映对手攻防实质的延续性上碰到障碍,在顺序之上奉生紊乱,那是难以临阵的。
三是对对手进退速度、距离及自己相应攻防状态的知觉,即攻防知觉。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己与彼的运动,总是相对的,倘若对已与彼在空间的位置移动理解不准,便会发生错觉,那只能在较量中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