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已经和大家简要讲解了太极拳的“意”,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小编再以“意”和“形”的关系来继续做讲解,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提高。
在太极拳中其实意与形是分不开的,不能将其分开对待。
太极拳的意与形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上两点所述,太极拳的意与形均为重要,那末两者以何侧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练拳的体会:要想重意先去重形,不去重形,意却成为无源之水,“重意”之词无稽之谈。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不去实践一无所知。练正拳架(形),反复练习,这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求“意”的过程。祛病健身,懂劲技击,松体运气,明理识道之知识,统统都要从长期认真的练架(形)中去获得。
可见,要想掌握真正的技巧,也需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去摸索。
在走架时(练形)把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不论是大弧划圈或小关过角,将一个个细节(感性认识)记意下来,加深印象,并要将它们积聚起来贯入脑海,日积月累形成概念,逐一增强识其整个拳套的全面,静静思考,理出其循序变为理性认识。
这个理性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所谓太极拳“意”。这个“意”,它已经不是杂乱无规的东西了,而是一种循理成章有逻辑规律的宝贵经验(理论)。意念这个词,初听似乎是抽象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懂得了上述道理之后,它就不是空洞的抽象了,他是对整个拳套各方面的完整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指挥动作(形)进一步精益求精和发展的高度的抽象(灵魂)。也就是太极的“意”。
拳架(形)基本拉正,意念也能贯了套路之时,是否已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了,不能这样去理解。假使是这样,那么这个意念就僵滞,再不可能提高和发展了。太极之理博大精深,对这门学问的探求是学无止境。
太极拳的境界是无穷的,只有不断的提高,没有顶点之说。
虽然基本上达到形正意领完整的程度,但还得由浅入深地以探索,并不是一步到位。当然,这个阶段的探索,与前一阶段纠形悟意的阶段有质的区别。
后一阶段的“意”,他虽是来源于形,但他已经是有了质量的意了,反过来他又能去指挥和促进形的提高。随着这个提高,“形”又上了新的台阶,再反馈于“意”,意念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回过去再去推动形的质量。这样循环无穷没有止息。练五年拳,有五年形和意的质量,十年有十年形与意的质量,二十年三十年均以如此类推。
太极拳内涵博大精深,求知面极广,有人认为自己已到顶了,可以说他在练拳中就老化了。只有抱着一种练到老学到老的态度,不断揣摩,不断认识,不断提高,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处于生生不息之中。这种精神,太极拳师吴图南老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榜样。因吴老先生对太极拳抱有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的精神,所以其寿命能活到105岁的高龄,他为练太极能益寿延年树立了一个榜样。
关于“重意与重形”的循环促进和提高情况,这里阐明如下:练拳到了后期,意与形的相互促进、提高,再不要从仆步有多低,分脚有多高,发劲推人有多远的那些单项性,表面显能或达标的角度去识其水准优劣,而是要从练拳者的素质和气节上的提高这个高度上去要求。
到了这个阶段,一般的从外表上是不易看出的,他是一种内视,就是意念控制人体之内外一切,即人体的各大系统,特别是运动系统,脏腑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默默地去追求“拳论”所说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这一练拳境界。
意不达形与形不合意
意不达形,形不合意,这二个问题要从练拳者的年龄、拳令、体力和太极拳的研究、体会谈起。
(1)意不达形
这一般的出现在练拳者的年纪过大,体力衰退,六十岁以上的老拳师而言。他们对太极文化内涵虽有较高的底蕴,因年时过高、动作难免会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平衡动作做得不够到位的现象出现,形不够完整美观。这是一种意不达形的状况。
(2)形不合意
这一情况一般出自拳令不长,体会不深的练拳者身上。有的中青年很聪敏,身体强壮,手脚步拉得开,老师教他们的拳架基本上可以接受,走架还算漂亮,可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其形,不明拳架动作之意义。由于,因意念不懂拳义,所以有形缺意,这叫做“形不合意”。
老不保守,新不骄傲
太极拳义代代相传,只有做到老不保守,新不骄傲才是发展太极拳运动后继有人的良好途径。老拳师有丰富的经验,应将拳理、拳义、意与形的关系,拳中的知识,无保守地传教予新一代,使新一代继承老一辈的宝贵经验;新一代不能产生以为自己拳已经练得不差了,认为某些方面形可能已超过前辈,练太极拳不过如此的骄傲情绪。殊不知拳中有深奥的内涵,骄傲是进步、提高的大阻碍。为了推动太极拳运动向前发展,不断提高,“形、意”并进,可以说,老不保守,新不骄傲是发展和提高太极拳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