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有介绍了太极拳和小周天之间的关系,在这基础上,今天小编再为大家进一步介绍如何打通小周天。通过以下了解,希望大家对太极拳的学习能够达到更深的造诣,从此进入化境。
想要打通小周天首先第一步需要掌握好太极拳的基本功,须知任何武功要想学友所成,都得从基本功练起。
首先,练好基本功。
1、盘好拳架
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盘好架子,以求达到身法正确,动作标准,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以传统杨式太极拳而言,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对、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顺、腰要塞、臀要敛、裆要圆、腿要曲。
这“二十要”包括了太极拳形体动作从头顶到手脚的基本要求,是杨澄甫《十要》中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目的是为更方便操作与实践。所以“二十要”是杨式拳的基础要领,也是评判形体动作正确与否的硬标准,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达到这“二十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到以上“二十要”,需要大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可。
2、练好呼吸
要练好呼吸,必须在第三步“以意行拳”达到娴熟的基础上,减少意念对形体动作的导引,把一部分意念转移到调整呼吸上面来。因为太极拳行拳的呼吸,不同于人们平时的呼吸,其区别在于行拳呼吸方式有三大改变,不用心用意对呼吸方式的调整,就难得改变过来。
其次,熟练掌握气聚丹田,从而打通任督二脉
1、气聚丹田
气聚丹田是指内气集聚于丹田(不是指呼吸的气)。在“以意行拳”操练中,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有时行拳会虚静到“得意忘形”,真正做到了用意不用力,这时行拳用意度大大减少,甚至减少到“有意又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实际上已经转换到神在摧动姿势的演变!基本符合武禹襄说“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的要求,即能 “以神行拳”。虽然这时的“以神行拳”,还离“纯以神行”有一定差距,但对训练“聚神”“凝神”“敛神”起了很大作用,明显提高了调心调神的质量。神主气,神敛气自收。故调整心神,为收气聚气之首要,是气聚丹田的基本功。
为气聚丹田的需要,对所练的太极拳套路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说套路长度要能连续打30分钟以上(少了不行,可以重复),套路中的动作要作一些小调整与修改,以为满足养气养生的需要,去掉发力和跳跃的动作,把外八字脚(135度)的动作姿势更改为60度左右,等等。
练习去前,注意做好热身,将自己的身体放松,调整自己的呼吸。
呼吸方法如前,仍应鼻呼鼻吸,舌抵上腭。只是用意作些更改:吸气仍用意于导引动作,呼气用意引气入丹田。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气逐渐向下,一步步松落至丹田(小腹内)。即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也称“意守丹田”,内气会慢慢聚集于丹田。但用意必须轻松、缓慢、自然,务必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切忌用力吸气和呼气,不可过分用意,急躁冒进,易生流弊。如此练习,就会出现一股热流下沉至丹田的感觉。丹田温暖发热之后,继续修炼,随着功夫的积累,还可逐渐感到丹田内有一个“气团”,这就为打通任督二脉奠定了基础。
2、通任督脉
当小腹产生热气时,方可进行运气。即用意识引领丹田的那股热气,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极穴,经会阴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至此就已完成导引内气向下向后走的路线,无需继续帮助,再不向前导引了,让其自行打通督脉的尾闾关。不去管它能不能立即冲过,因为能否冲过尾闾关,完全取决于丹田内气充实的程度,丹田内气越充实,冲关力量越大,冲关速度越快,反之则冲关中止。
只用两三天时间导引内气至尾闾,再回头来仍然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等待丹田内气充足时,会自动冲过尾闾关。冲关后意念须随内气上行,紧跟气走,这就是“勿忘”。以后打通夹脊关和玉枕关,均用此“积气自动冲关”的方法,即通关“勿助”。
通督是关键的一步,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能否自然轻松通过,因人而异,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很困难。督脉一旦疏通,通关后吸气时内气由丹田向下行,转而沿脊而上,过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沿胸腹正中线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的循环,即为小周天通了,这就是逆行小周天。
从上面两个阶段六个步骤可知,第一阶段的四个步骤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进行第二阶段修炼。打基础稍难,时间稍长点,基础会扎实。第二阶段练拳打通小周天,方法简单,且安全可靠,不会出偏。但气聚丹田,也非易得,必须是得气大于耗气,每有节余才有气聚,要一点一点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六个步骤的顺序排列,既不好颠倒,又不能跳过一步不练,因为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只能一步一步上台阶,不能性急,欲速则不达。不过,有明师指导者快,个人悟性高者快,心性德性好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