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功拳,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可以体现的出来,太极拳的技击术是以自身的内气为修炼的。技击是在太极实战中进行的徒手的技击,太极技击首修的是内功。然后内功的修炼就是盘架子。
练习太极拳需要的是耐心和心静,这是练习太极拳必要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太极拳。
太极拳的基本锻炼方法
内功锻炼
太极拳是内功拳,太极技击术是以内气(内劲)为修炼之本,以易经太极阴阳为理,以古代兵法奇正相生为据的搏击术。太极技击术首修内功,太极拳家修炼内功的具体方法主要是盘架子。前贤有言:“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太极拳盘架了,不但是锻炼习者手眼身法步外功的重要手段。更是修炼精气神内功的主要途径。
太极拳在走架时,讲究立身中正、松肩坠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气沉丹田,以身体的螺旋带动四肢的顺逆缠丝。以螺旋缠丝法运中气于全身,使之气血充盈,精气饱满,内劲浑厚。太极拳就是气功,太极拳家修炼的功法很多,但是修炼的核心是“内气”(内劲)。拳论曰:“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如今练习太极拳大多数的人都是不讲气法的,都讲气沉丹田。
其实打太极拳只讲“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不全面。气要“沉”,也要“提”,光讲“沉”,不讲“提”不全面。太极拳是提放术。提的是什么?是气。拳论曰:“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放。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这里讲的吸、呼之法,就是古传太极拳提放之术。太极拳修炼者,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一提放之术,才能“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大家知道太极拳的发力要点是:根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脊,形于手。所谓“力由脊发”、“中气贯脊中”,此足以意吸(提)气至脊背,以气催力而发之。所以我认为掌握正确的太极拳内功修炼之法,是修炼太极技击术的重要的功夫。
陈照奎公曾言“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功夫。”太极内功是重要的基础功夫。修得此功既可强身壮体,又能御敌防身。诚如经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养天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步法训练
灵活机动的步法训练,是研究拳术攻防之道的重要一环。各门各派拳家对此道历来都是非常重视的。实事求是地说,在近代太极拳的传承中,太极门在技击实用步法运用上是落后的。有一得就有一失,多年来太极门人在平时练功中,把大量的时间耗在盘架子、推手上。不可否认,在螺旋缠绕、听化蓄发诸劲的运用上,太极拳确属技高一筹。但是在运用下盘步法、腿法功夫上,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都是苍白的。我的恩帅张兰普先生(郭梦深、宋真石的弟子,原河北省武协委员)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对我说:“太极拳腰劲好,但它的步法不灵活,不适宜散打实战。”老一辈武术家在研究拳术攻防之道中,从实际出发,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总结了很多简练实用,适应实战的步法。我的师父传给我的各种步法有直行步、三角步、四正步、四隅步、弧形步、七星步、阴阳鱼、八卦步、九宫步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步法的运用,在散打实战中非常实用。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只能重点向朋友们介绍一下“九宫步”的练习方法。
九宫步的叫法为古老的就是飞九宫,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方位的正确。
练习时先按四正四隅并当中一点共九个方位,用竹竿九根,插在这九个方位上,一般采用长于练习者身高的竹竿,竿下捆绑铁钉,练习时将竿分布九宫,不练时将其集拢收藏。
九宫分布的株行距,初时略宽,一般各为五尺,随练习熟练后,再逐渐减少,直至仅容身体拧转穿绕其间而不碰竿为佳。
九宫步的穿绕顺序,采用传说中的“太一行九宫之法”。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按此顺序即可画出图l、图2那样一个被后人称为“戴九履一图”的平面图。
初习九官步时,以八卦穿掌法,或以象形术飞法,形意拳之行步拳穿绕,也可以用矮步窜走结合急进骤退、左闪右躲方法循着“戴九履一图”的顺序穿绕,都可获得一定锻炼效果。
九宫步的锻炼具有很高的技击价值,练习时,习者可将九个竹竿视为九个敌手,通过在宫中快速穿绕换势而不触及竿子,提高闪躲敌手,进退自如的灵活性。这种锻炼方法,有助于训练脚的摆打变转,提高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台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在树林之间按照左旋右转的规则走转穿行,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随便找个地方,心中默想着九宫方位,脚下按几官方位行走旋绕,同样可以锻炼。当然这样效果会差一些。九宫步操练法,是先贤心血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中华武术文化遗产。笔者甚为珍惜,几十年来勤于修炼,我认为此是研习拳术攻防之道的必学之学。如能长期坚持走转,并将个人所学揉进其中,久之必能大大提高个人拳术攻防之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