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很多的特点之处,每一个特点都是完美的表现了出来。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太极拳,就是因为它不但有养生的功效,还有技击的特点。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比较的适宜。
在太极拳中的优点来说,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完整,二是细致。
练拳时思想全面照顾,一动无有不动。全身上下内外,统一行动,共同完成蓄势或发劲的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语,就是为做到完整而提出的具体措施。高手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威力惊人,主要关键即在于全身内劲的完整。这是太极拳为突出的优点之一。
从大处看,正是有了这全面的观点,在长久的学拳过程中,培养出了完整的劲道。思想因为全面之故,就不再执著在某一点上,而是形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网,竞技之时,对方对我的攻击处,不过一两点,而我在招架这一两点的同时,还能发现对方有很多可以反击的弱点;对方思想上片面,我则能以全面对付之,对方在暗处,我在明处了。这是高手在竞技时能使对方变得傻头傻脑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其他的拳来说,也有强调的是完整的,但是没有太极拳中的那么细致。
以“右云手”为例,右手在向右方运行之时,不能只有向右的简单想法,必须浑圆的各方兼顾。如上有极轻的提劲,下才会产生沉劲,不提即不沉,不轻就不重,这是手上要练出松沉劲的手段之一;同时还得有与右云手方向相反的(向左的)拉力的想象,正是这一想象,才使得向右的速度不会太快,动作不至于简单粗鲁。思想上必须如此细致追求,拳味才会越练越浓,才能发展我们的触觉,也才会乐趣无穷。这是太极拳武术文练的主要内容。
或者有人会问:“像这样练法,不是太麻烦了吗?”
我们须知,对于那些已入门径,真正走上了松柔道路的人,追求轻灵,早已成了习惯,听劲功夫,自然会与日俱增,甚至能使触觉灵敏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程度。但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的粗线条的人来说,懂得这种细致的用意方法,确是克服主观、片面的好法子,有助于提高对听劲的认识,对于鄙弃斗力、开发智慧,对于防止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比较善于使用自身的皮肤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从小处、局部看,太极拳听劲之灵敏精确,正是充分利用了其它动物所没有,而为人类所独具的皮肤触觉这一优势。如果不善于利用、发挥我们的触觉。不是明显的从已进化到人的高度上倒退了吗!
由这局部的听劲的细致精确,与全面观点的完整相结全,就成了难与匹敌的太极拳的优势。
完整的内劲可以不断增长,听劲的精确度也能够不断提高,对这两方面的追求,都永远没有穷尽,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所以西谚有云:人生短,艺术长。
我们在勤学苦练中,提高了对太极拳的认识,使它日渐向更高级方向发展;反过来,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又发展了我们的触觉,增进了我们的智慧,改造了我们自己。
有人说太极拳是从外家拳发展而来,这只是从表面上,从拳式的定式上看,还不是问题的本质。两者之间主要是指导思想不同,理论不一样了。且同为太极拳,在认识上也还是有差异,所以渐渐形成很多流派:如果在内容上不发生质的变化,外家拳不论怎么发展,还是外家拳,不会变为太极拳。“像今天一些人从举重、摔跤转过来,就成了‘太极推手高手’”(引自于志钧先生文)一样,有识之士是不认账的。
太极拳本身也有个发展过程,拳理不是一天一日,或一开始就很完善,它是很多代人,用智慧、汗水浇灌出来的。
在今天,我们研究太极拳,就更应该着眼在理论上彻底弄明白它的方方面面。假的应该剔除,歪理应该纠正,使太极拳的发展,减少阻力。太极拳是富有哲理的学术,应坚持百家争鸣,不可以权势一锤定音。如果本身有个一官半职,在学术上发言,更望尽可能谦虚、慎重,只作为个人的一家之言,以留下其他九十九家争鸣的空间。
由于养生的理由,太极拳理论逐渐走向精细与内向。速度由快变慢,由快慢不均变为均匀;力度由重到轻,由实到虚,由局部的力量发展成全身完整的内劲;由以练体为主,发展到以练气、练神,以练思想为主。
这就是太极拳发展演变
太极拳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热爱,是因它确是通向健康的渡船。太极拳能拥有众多的拳迷,是因它本是艺术的宝库和智慧的迷宫。
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太极拳,在众香园里特别鲜妍,有极强的磁场,将学体育与外家拳的,都拉将过去,尽管效果很不如意,这吸力是其他的拳所鲜有的,太极拳应该自豪。但有两条优点不易为人所赏识,学体育和外家拳的难于接受,更不必说掌握了。
一是由于它内容丰富、运行细致,决定了了它必须用慢速度来琢磨。因有了充分的时间,从而高度发挥了智慧,使它成了以练思想为主的拳。不讲力大,力大也无用了。
二是由于速度均匀,充分发挥了触觉的灵敏度,具有了神乎其技的听劲能力。在粘劲、化劲、拿劲、发劲中,使技击方法从内容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使简单的两力相抗的打斗技术,变成了丰富多彩、深奥难测的斗争艺术。
没有慢与匀,就没有了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