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它的拳理,想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先掌握它的拳理知识,这样才能有利于下面正常的练习,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直接练习太极拳的难处,这样是不可取的。
练习太极拳,关键在于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基础是为关键的地方。
对一些拳理的体会
前人总结了练拳的方法,写出《太极拳论》.《十三势歌》等等拳谱,至今仍是练拳的批南针。
如幸遇上明师,拳谱上的道理,本也不难懂。问题在于并不是人人都有遇上明师的幸运,有些人爱自作聪明,对拳谱想当然地解释一番,于是拳理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就常易为人误解的和我以为重要的,略说如后:
立身中正 :需要的是能顶头.塌胯。
立身自会中正,.不遇明师,常易弯腰,臀部后翘,上身前倾立身中正,本意在上身的自然正直,也有人怕不正,就上身一点也不敢动,手脚在练拳,身没有练拳。结果是通身板滞,形同僵尸。上两种情况,公园所在多有。
含胸拔背 :这一项易为人误解为前凹后凸,形成驼背。哪有将人反而练成驼背的道理?须知含胸是属于化劲的动作,不是始终不变的姿式,拔是向上拔的意思。雅轩老师是将这一项称为“顶头拔背”。将背与顶头相连,这就避免了误解。
坐腕 :拳谱上并无坐腕的提法,但有些人很强调坐腕,甚至将手掌上翘,与下臂形成直角,结果使手.腕.下臂完全僵硬,丧失了灵活性,听劲既不灵,也易为人借力。不知何所据而如此!雅轩老师教拳,手掌微向上翘即可,务须保持手腕的松柔灵活,这才有利于触觉的灵敏。
用意不用力:这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不能光靠着力,而是意作为引导。
倘真不用力,哪还能打拳?这是强调用意的夸张说法。徐致一解释为多用思想少用力,关健就在这一个“少”字上。少用力就是轻。以手为例,假设肩以下的全部手的重量为四斤,小于四斤的力,推不动手的重量,拳就无从练起,必须大于四斤的力,才能使手运动,但大于四斤的力太多,如十斤,二十斤等。而需要的,是大于四斤的小的力。因此,必须耐心细致地去探索,用这小的力来练拳。
拳谱一开头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见轻灵的重要。
轻指力度,灵指触觉,不轻就不灵。我们想知道水壶里的水是不是热了,就轻轻伸出手指头去摸,(这就是听劲,)从来不见有人鼓足了力气,硬着手指去摸水壶的冷热的。这就说明了轻与灵的关系。所以练拳必须轻,以培养灵觉。
至于用意,由于学者程度的不同,用意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前面谈到的三步功夫,也就是用意的重点。但细说起来,用意就包括了太极拳的全部内容,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总的说来,太极拳的用意,在身内,不在身外。不能想到每式的用法,倘想到用法,就违反了太极拳听劲的原则,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还很可能将太极拳变为外家拳,将暗劲变为明劲,练拳架,练的是基本功,培养的是松柔.灵敏.完整.宁静.沉劲等等.有了基本功,竞技自会胜人一筹,不是在练拳架时想到这一拳是在打人,功夫就如何高明了的.如果基本功不足,听劲不灵.沉劲不大,这一拳就可能毫无用处,或者反而失利,即使幸而打着,也不痛不痒,无济于事的.须知人的思想是一,外多必然内少,如想到身外的用法,则肯定不利于自身功力的增长。
分清虚实 : 太极分阴阳,阴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就是分虚实。太极是圆象,它如环无端,周流不断,这就是练太极拳必须以腰为轴,走弧线和处处分清虚实的理论根据。虽说“一处有一处虚实,”注意肢上要分清虚实。不论进步.退步,必须把长的渐变,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细致.越清楚越好。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不断流变,这才是分清虚实了。不是一脚虚,一脚实就叫分清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