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练习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太极拳不区分性别,也不区分年龄,没有任何的限制。这就是太极拳的优点之一,除了这个它还有养生的作用,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养生的目的作为首要的目标。
太极拳的练习讲究的是方法,只要方法对了练起来就会比较的简单了。
一般人所说的练把式,只要会动两下子,活动筋骨而已。实际上,练功夫由明末开始(明末以前称武术)。当时除了学文的文官外,还有学武的武官,高的还可当到元帅或大将军。因此当时的人纷纷习武,其目的是
求功名或报效国家。而非今日的「为比赛而练拳」。当人才过多时,除得功名者外,余皆流入民间成为势力集团的爪牙,明末武术成为皇家私人武力。一直到嘉庆时,武功由极盛而趋于没落。因为当时有武功的人,功夫为人所利用,成为在上位者夺权的工具,当利用价值没有了,命也保不住了,武术无人练,故而渐趋没落。民国以前以派称,民国以后才以拳称之。
外国人称赞中国的功夫,而不具体指是哪一种,可见功夫之多。
拳术代代在进步。如唐时的「马上功夫」,一切的兵器皆在马上使用,其目的在于打败敌人,因此所须之花招很少,通常只要几下子就够了。考试时,两臂无五百斤之力,则不得取,乃以力取胜也。演变到步兵时,也几下就够了,如「钩马腿」、「刺马腹」。愈演变花招愈多,乃由简而繁也。但无论花招如何变化,也不出于古代的几种招式,充其量只是将各花招排列组合,成为名称不同的拳,而基本动作却是一样的。因此今天也不大容易再发明出新的招式。因中国拳达到高境界时,已将各种招式都包括于内了。编拳的人,须把当时所有拳的长处融会贯通,待有心得后,方能编一套拳。
现在谈到太极拳的来源。太极拳早以前不叫太极拳,而是分开来练的,例如有的人练气,有的人练腿,是一种属于道家,少林的工夫,到张三丰时,将道家及少林功夫合一,称为「长拳」(连绵不断之意),秘籍武林,讲究阴阳虚实,后人因阴阳及太极,故而名之为「太极拳」。此拳盛行时,大多为知识分子,因为看到其中劲路之妙,知道不是一种普通的拳,因此极力提倡。而取太极之人,必是学问道德极高之人。
外国人以为是一种「模仿禽兽的动作」,其实不然,此拳乃是一种包括了宇宙以及阴阳虚实的拳。太极即「道」,太极拳即「道的功夫」,以人(小宇宙)练大功夫(大宇宙),气血运行如春夏秋冬之运行,是一种极高尚的功夫,属于内功之修练。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乃内外双修的功夫,也是其中的特点。
内修五脏六腑,以练气使内脏强壮,外则炼筋骨;练内功可静坐,练外功则打太极拳,二者不可偏废,须内外双修。内修即静中求动,内之气在动,显现于外则无动;外修即动中求静,外动内松(因松而静)。此种功夫,在过去不是随便传的,到民国传开来后,中国文化大大被发扬,这正是一个练习的大好机会。太极拳并不是「老人拳」,若老人都能练,年轻人就更能练了。
一般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只有自己练的拳才是好的。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想法,应该排除。我们可以选择能使身体健康、功夫好的拳练。对不好的地方可以改良,靠自身的调节(如:把某种功夫融合进去,汰粕存精)。一般说来拳都是好的,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拳练,但首先要考虑到:要是对身体无害而有益的。太极拳可使身心轻松、消除疲劳,而且可帮助其它各项运动的进步,但须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动作来练习。
太极拳很少有比赛性质的活动举办。因为比赛往往会使拳术变质,而我们所要表现的,应是太极拳的技术,这还待慢慢的提倡。
练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每天要订时的练习三十到四十分钟。适合的时间在太阳将出而未出之时(此时树木散发O2多),风雨无阻,即是在家中小小的一块地,也可把整套拳打完。必须有恒才能达到内修的功夫──五脏六腑之健全。例如:不易生病、感冒也不会发烧,不易产生并发症。练拳、打坐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可增强记忆力(因为能使内脏强壮,脑神经自有连带关系)。太极拳忌讳练练又不练,如此则不如不练,通常没有练拳而长寿的人,其身体之健康定不如练拳而长寿的人。修身养气,以气养功,身体不易老化。人的身体由内脏先坏,人老则从脚先老,渐渐往上。而练拳可使脚不易老化,因练气可使丹田之气压到脚底,加强脚部之血液循环,保持腿部的健康。由上可看出:今日我们练拳,一是以健康为主,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