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把养生与武术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想要真正的学好太极拳就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我们知道练习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一定的心静,这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练习太极拳必备的就是要有坚定的心,不然就会半途而废。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乃是由道功变化而成,道统阴阳二气、讲求道功、总离不了气,所以道功可以说是气功。
人禀阴阳之气,而有生命,受五行之气和父精母血而成形质。前者是性,后者是命。道家炼丹,就是性命双修,亦即内外双修是也。
所谓内修--就是培养自身的元神,力求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所谓外修--则在锻练筋骨,巩固形骸,冀能袪病延年,达到内外双修之目的。
太极拳原理,即系运动人身固有之阴阳本质,顺手生理自然之势。以练气养神,巩固形质,故其动静开合,都含有性命双修之妙用。练太极拳要想达成身心双修之效果,则非打坐注意「静功」不可。因宇宙间生生不息之机,全在于一「静」字中得来,天地万物莫不皆然。
黄帝阴符经说:「自然之道曰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运行,地球自转与公转,以为各种生物不断成长,都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的由静而动。
太极拳效法自然,由静而动、动中求静。
全身四肢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自然身心和谐,功夫日进,其功效皆由自然之道,静中得来。所以张三丰祖师说:「太极拳学者须在动静之中,寻太极之道。」他的意思,就是要大家练拳时,不要一味只顾到「动」,而要「静」中触动,动犹静,方是自然之妙用,而能获得身心兼修与功拳并练之实效。所以笔者在此特别强调:希望学者必须把握上述之原理与要领,先把太极拳之象练好,以调畅身心,而后继续练太极拳之法,以蓄养功劲。同时还要讲求「静坐」养气之功,以培养「元精、元气、元神」。如此才能进入了「气功神化」之学,也就是道技兼修的佳境界了。
太极拳练到高境界时,不但在技术上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气相抱,动静自如,气通全身不少滞之地步。而且在功劲上由刚柔相济,进而刚柔俱化,到那时一举手、一投足,看似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无刚不克,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莫测,这种神化功夫,和道家的「大乘」可说是殊途同归了。
太极拳,不仅使人能够健身袪病,而且要教人修心养性,去妄存真,以养成高尚品格。所示:「安心定性,聚气敛神」无非教人要在静功之中,去寻求「养心、养气、养神、养法」之效益。因为「静」功一旦入门径,确有下列之好处:
(一) 能够自我观省,消除意念。
(二) 能够存神养气,增强灵慧。
(三) 能够纳清去浊,促进血液循环
(四) 能够调和矛盾,求得身心和谐。
老子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其意思就是说:人能以道制欲,经常保持纯洁宁静之心、妄念不起,而善念常存,他就到达了「天人合一」之境地了。
太极拳在身心修养上,系一种轻松柔和之运动,对于养气修身具有效益。此拳由道功变化益增血液循环,使人体内外均能发生新陈代谢作用。对于各种神经系统,亦有很大之裨益。这就是道家所谓「精、气、神」三者俱是,身体自然强健,而延年益寿了。
太极拳讲求「松、静、沉、柔」。在拳法上言:能虚全身自然「松」透;能「静」自能意志集中;能「沉」自能气入丹田;能「柔」自能轻松慢匀。
在修养上言:能虚的习惯养成,自然心平气和,不会有骄矜之气,而易接受他人之意见,能容人容物。因为「静」可以使人神志清明,增强应付事变之能力。因为沉得住气,所以凡事不轻易发怒,免伤和气了。虽处逆境,也能诉诸理智,沉着应付,绝不会有紧张过激冲动之虞。因为柔的影响,使人性和霭有礼、待人接物无往而不利也。所以习练太极拳在个性修养上,亦能够养成良好的高品德,与宁静乐观的心境,对事业之发展,均有莫大之帮助。
如何养生防老?
清虚无为,顺应自然:在方法上,重视「导引、吐纳」。 乃是古代一种以意领气、以气合力的柔和运动。主要是通过有规律的呼吸,俯仰、手足屈伸等动作来舒展关节、调和气血、旺盛体内新陈代谢的机能。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运动均属之。
所谓「吐纳」--是古代一种内功、与现代所说之「气功」类似。它是用特殊呼吸方式、(腹式)进行吐故纳新,使精神集中,意志闲静,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此调节体内阴阳的平衡,既可以养生也可以治病,其目的在于加强人体内气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