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技击术在实战中是经常使用到的招式。如何更好的运用好太极的技击是很重要的问题,在太极拳的技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想要真正的运用好,只有掌握好这些注意点才能更好的把握。
太极拳的技击博大精深,有着很多的招式,学好这些招式是运用好技击的关键。
现有的太极推手规则严重束缚一选手的手脚,特别是拿法、拳法、肘法、靠法、腿法,不能有效的发挥选手的应有水平,致使选手在比赛中不能充分发挥水平,从而导致太极推手类似顶牛比赛,如在上届推手决赛中,王大毛输的一场就在于此(力气)。鉴于现有比赛状况,结合我个人练拳推手实践,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增加拿法和拳法
太极拳拿法和拳法能体现太极拳的技巧所在。因此,应允许选手使用拿法和拳法,但同时,为了保护选手的人身安全,选手应戴类似拳击的手套,手套要求是:要有一层硬海棉,但要比拳击手套薄,二母指到小指通连,大母指单独在外,这样,选手既能使用拿法,也能使用拳法,同时手套上的一层薄海棉也能保护选手的安全。
二、增加肘法和靠法
在太极拳的推手中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肘法和靠法,它是有效的打击对手的方法。
为保护选手的安全,让选手戴上类似跆拳道选手的头盔和护胸,这样就增加了太极推手的观赏性。
三、增加腿法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能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就在于能使用腿法,太极推手如能增加腿法,也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选手戴有护胸和头盔,对选手的安全也构不成伤害。
综上所述,太极拳推手比赛要增加以上技击内容,进一步增强太极拳推手比赛的技击性、观赏性。改变过去太极摔跤、顶牛的不良影响。只有做到了增加技击性和观赏性,才能吸引观众,吸引更多的练太极拳群体,扩大太极拳的群众基础。也才能推动太极拳产业的大发展,焦作市以太极拳为龙头的产业也将做大做强。
太极拳习练中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首先是头部的训练,对于头部的练习是很重要的,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都讲“虚领(灵)顶劲,头劲悬”,这些都是历代太极先贤的心得体会之概括。但我辈中人对头部在练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众人认为太极拳不能技击之“高论”。其实掌握头部训练要领,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下颔水平略微平移后靠,即达到领直项竖之功,而且百会穴自然有下陷之感,而不是一些“大师”们所谓百会上顶。由于下颔的平移后后靠,导致头部与身体(脊椎)形成整体,按照中医经络理论,气通督脉及后脑则不难。同时下颔的平移后靠,在搏击中对整体身法的移动速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妨试验一下,受试者坐在沙发或者小凳上,一人双手用力按住受试者的头部,只要受试者做到下颔平移后靠,就可很自然地自如起落,而不受对方施加之力的阻止。读者不妨一试。
再谈太极的含(函)胸与拔背。本人在开始习练太极时,老师也曾讲过要含胸拔背,可究竟处境样做,老师也是含糊答非所问。直到练了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含胸拔背之方法。即:让习者仰面躺在床上,双手抬起在胸前方与身体成垂直线。掌心相对或外撑,此时,双肩略用力向上,只要后背(脊椎)两边肌肉着床,而不是后背双肩胛骨头床,即已做到“含胸”。此时的胸大肌、肩部(斜方肌)均自然放松且富有弹性,此即含胸同步肱背。所谓拔背,是背部自然向双肩膀头方向拉拔,后背成弧形,此时即含胸拔背。但仅做到以上几点,仍然达不到拳论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境界。因为人体是一部高度精密且复杂的机器,任何一部分做得不正确,都会妨碍整体力的发挥。比如头部的平移后靠、肩部(斜方肌)的松沉导致背阔肌的绷出,肘部的横撑定位,手部劳宫的抟气,及含胸、坐腰,胯部的拉伸量,膝关节的定位,脚部的抟气形态导致踝关节至腿的筋腿同步膨胀,同时呼吸在运动中始终在小腹部位(即气沉丹田)等。当真正具备整体力后,随便一动拳或腿,即具穿透力。笔者在训练实践中,让学员拿了个脚靶(约35~40厘米厚)放在胸部或腿部,让习练半年以上的学生随便打一拳或踢一腿,对方即一股强大的力量透过脚靶而作用的身体上,且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以上仅是笔者对太极拳练法及拳论的体认,供同道共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