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太极拳的不断的普及,在太极拳的传承的过程中,各种拳术之间的互相弥补,太极拳也就越来越完善,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也就会越来越多。
一、确定参照物
相对其他拳术来讲,太极拳综合着各大拳术的特点存在着。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参照的东西去学习太极拳,就像王宗岳和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
二、名家也并不一致
教学生练拳,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前后说法不一,是很常见的。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前后说法不一,甚至矛盾、难圆其说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不同派别的太极拳家谈太极拳,差异就更多,甚至还互相冲突。内功拳家谈练内功拳,差异和冲突还要大。
打太极拳套路的时候,架子高点好还是低些好;行拳速度慢些好还是快点好;动作配合呼吸好还是不配合呼吸好;静如山岳沉稳好还是有节奏感韵味十足好;如在水中有阻力好还是活活泼泼如风吹杨柳好;对每个动作攻防想象好还是不做好;意守穴位注意气感好还是不意守好等等。这些讨论至少说明,哪种练习方法效果好练习者心中不是很有数,在练拳的枝节上,大家都一边在练一边还在探索求证。
1.轻与重
太极拳中的轻是很常见的讨论问题,轻是相对重而言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也可以叫做柔。
这里有两个信息,一个是“轻”,一个是“爆发力为太极拳大忌”。
孙剑云:先父常说,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则此拳成矣。
看得出,有轻有重。
郝月如:把全身比作是球,身体悬空。
看得出,也是个轻。
王芗斋: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体整如铸、身如灌铅……
看得出,四如境界时,体整如铸、身如灌铅,重得很。
2.招与无招
在练太极拳套路时,对每动是否要做攻防想象,也是认识不一。
陈微明:许君禹生所作太极拳势图解,每式之后,均附以应用,甚为详细。余曾叩之杨澄甫先生云:太极拳术若将散手用法加入,则更备矣。先生日:太极拳散手随机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故余所著之书,未将散手加入也。
郝月如: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陈正雷:练身不练招。
徐致一:我们对于每一个动作的一虚一实或者一张一弛,都需要把它的技击作用或者健身作用,用意识去想象它,甚至在想象中加以夸大。
王芗斋:“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敌,那更是要任何方法不许有,要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参杂其问,可就把万变无穷的本能妙用丢绝了。…‘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
向恺然: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惟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系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之人,欲从一趟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围缩小。
这是向恺然给吴氏太极拳宗师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一书所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按常理,吴氏是应该赞同这种观点的。
3.动作要否配合呼吸
杨澄甫:口呼鼻吸,任其自然。有个人在练拳时口呼鼻吸,几年下来口呼成习惯,十米内都能听到响声,且响声日增。练太极拳的人都是鼻呼鼻吸,很少有口呼鼻吸的。我想,杨师的口呼鼻吸极有可能是另有所指。有些形意拳家也讲过口呼鼻吸。
孙剑云:口要虚合,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所谓气沉丹田,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压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陈鑫: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郝月如: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 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郝少如注。)
徐致一: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动作去影响呼吸,使呼吸也成为一个运动,方能在完整的运动中取得更高的健身效果。
马岳粱也有类似徐致一的讲法。我师傅洪老师还在的时候,我问过:“为什么有些人要讲呼吸配合动作呢?”老师说:“吴老师从来没有讲过要如何呼吸。”经典拳论里确实没有要如何呼吸的指示,可能呼吸顺其自然,没有必要讲的缘故吧。两人放对,有效击中和不被击中都是不容易的,谁还顾得及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呢,只有调节呼吸,让体力和节奏保持从容不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