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整个运动是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肢体力的表现。当然这里的力是通过大脑的意念相互协调的,在意念的支配下不断的进行着转换。意识的支配是指自身的神经系统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
训练有成果的人,能正确的把握意到气到使身体产生运动,达到意气的统一。
一、怎么区分劲与力
拳术的劲与力之不同,即在于“技法”。也就是说,力量透过技法的发挥转化成劲。譬如臂膀有百斤之力,打出一拳,经过肩、肘、腕的阻碍,达到拳的力点时可能只剩二十斤了。但通过技法训练,臂膀有五十斤力,一拳出去可达到八十斤有余。这就是说力在动作的传递过程中,方法合理,才能劲力顺达,突出爆发力的奇效。因此,劲法透过刚柔、快慢、蓄发、虚实的运用,可以达到妙用和巧用的境界。这也是“拳术家能打举百斤之人,未必能举百斤之物”的道理。故习武之人不可只会用拙力、蛮力,而是必需以劲力为根本,然后在研究技法上多下些功夫,并多注重功法运用的历练。这样正确的练拳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化去僵劲
以陈式太极拳为例:陈式是以螺旋缠丝劲为核心,由内及外的圆转运动。上肢在做缠绕运动的同时,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圆弧动作,只有心静体松,心意专凝,由松入柔,化僵为柔,才能更好地运柔成刚。正像拳论中讲到的那样:极柔软方能极刚坚。如何化去僵劲,我的体会如下。
1.首先要知道螺旋缠丝劲的理论。练习的人需要有一个画圈的过程,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只有认认真真经过由内及外圆转、纯熟的螺旋缠丝技法的练习环节,练好松柔缠绵的缠绕劲,并用大约一到三年的时间,把身体的重要筋骨、肌腱、关节画开、画圆、画活,从而达到肢体自如的收蓄展放之目的。
2.要明节节贯穿之理。人体全身有根节、中节、梢节“三节”之分。即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即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即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练拳者要练好全身“九节”劲,首先要节节贯穿。协调连贯。力发于根,蹬于腿,主于腰,行于脊背,以及传于肩,通于背,达于手,这样劲力才能顺达。习拳者还要练好腰的引带作用。拳谚说得好:“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脚,周身九节劲,节节不离腰”发劲时,一定要做到根节起、中节催、梢节发,使展放的劲力充分达到肢体的远端。通过这样久而久之的练习,就能达到: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俱动,蓄发得势,收放自如。
3.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只有运用这个方法,经过长期的柔化和修练,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地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由于抻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这样意到气到,通过腰脊的螺旋运动和腰腹的运化,贯穿于卜下肢的螺旋缠绕。其技法“由柔而韧,由单而整,由熟而精,进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的功夫功。
三、如何掌握发劲的技巧
什么叫做发劲?其实就是自身内在之劲的爆发,是一个力的发放过程。
具体怎么做呢?以陈式太极孝右连珠炮为例:此动作在左腿屈蹲、松腰、沉胯、敛臀与双手合于胸前时,全身要形成一个合劲,也就是蓄劲。意念蓄劲收于丹田。当全身劲蓄满后,迅速收脚跟进,并推动两手向前迅速发劲。劲由丹田转腰背,上升至两肩之间的背部,进而分边到肩,及肘,达于手臂,随身形先慢后快。在身形与双掌同时到位的一瞬间,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几乎同时,骤然一紧,劲冲出贯于掌心。前脚抓地,全身瞬间像急刹车一样,紧急制动,产生松弹、冷脆的惯性弹抖力。此时呼气流冲出喉咙,发声助力。发力后立即放松、吸气,恢复自然。
以上体会,旨在喜练陈式太极拳者对太极拳的劲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即什么是劲,分辨劲与力,并如何化去初学者的不正确的僵劲以及如何正确的发劲。至于怎么才能达至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境界,除了个人的天赋、明师指点、方法得当外,勤学苦练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