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松是长期太极拳者谈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讨论不完的,很多文章一直在说松的问题,但是都比较的抽象,所以导致很多的学者都不能正确的去认识松,更没法真正的掌握松,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松的练习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学校,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掌握。
下面笔者从简单的五组与“松”有关的词语中,和大家一同探讨太极拳“松”练的过程和各阶段预期的效果。如果大家能从这些简单的词语中领悟出太极拳的相关奥秘来,以及能够思悟出习练太极拳的方法和预期目标,那却是笔者的荣幸。在此也希望太极拳界的前辈、名家,大师们不吝惜自己的纸笔和功夫学识,从内心良知出发,毫不保守地多多阐发一些有关太极拳训练方法文章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墨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身边缺少明师指导的初习者予以引蒙,解惑。现在我就从“松开”“松柔”“松沉”“松弹”“松棚”这五组词汇中一一阐发个人见解,请斧正。
松开:
在习练太极拳之初,我们不要过多地去考虑那些抽象的“松”,应该具体到一步步地来实现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太极拳练习者,习拳多年,还不知其“松”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松开”是要求我们在练拳过程中,用意去充分体会人体八大节,四小节节节松开的感觉。所谓四大节,即两肩两胯,八小节即两肘,两腕,两膝,两踝 。只有这四大节,八小节充分地拉开、松开,太极拳的劲别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达节节贯串,一气呵成的理想效果,这是前提,也是每个太极拳者的必由之路。我这里提及的“用意”是指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不用僵力而完成的一系列整体运动形式,通过腰胯的螺旋,胸背的开合以及沉肩坠肘,旋踝转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等对拉拔长的运动,来扩大周身关节的旷量,使周身的气血畅通无阻,无处不至.只有周身关节松开了,在应敌和发劲中,才能运用自如。故习练太极拳之初,必须要对“松开”有一种充分的理想认识,悉心体认,定有所得。
松柔:
什么是柔?松柔也就是纯柔的意思,各个关节的柔。
松开与松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关节的松开也就体会不出松柔来,故初习者要明松柔的含义,身体须开展放大,不放大就达不到柔的目的。拳论曰“柔到刚自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在练柔的过程中,不要错误地理解为软懈,要多多体会柳条,藤鞭的感觉,极柔至极刚,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但如何才能练至松柔呢?它的途径有哪些?首先我们从思想意识上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主要的前提。第二、必须具备“松开”阶段。周身各部分的标准要求,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空胸实腹,松胯圆裆,屈膝松踝、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际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第三,从动作的形态上来讲,要求松圆,动作非圆即弧,在腰胯的带动下,身体各部做螺旋的缠绕运动,合而螺旋,开而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处处体现了公转自转的运动规律。第四,从动作的节奏上来讲,求柔的初级阶段需放慢行拳速度,处处悉心体会松柔在拳中的奥秘。第五,从动作的力度上来讲,要求要轻,所用之力轻轻能领起手臂运动即可,轻则灵,轻则柔。第六,从整体要求上来讲,周身协调配合,节节贯穿。一动无有不动,处处体现出协调柔和之美韵。
松沉:
通过前两段的练习,周身协调,气血流畅,动作和顺,处处圆转无缺,周身一家。“松开、松柔”的功夫渐渐地都有了,这时候,我们慢慢得把意念转移到对”松沉“的要求上来,其实,在前两阶段都具备成熟的情况下,松沉的感觉也以初聚,在演拳的过程中,时有劲贯四梢的之感,手掌发热,发涨,丹田偶有热感和发沉的感觉等等。这是通过强化意念来稳定周身松沉的气势和感觉。松沉主要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打拳时,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其他的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一旦松柔,轻沉都具备,在往后的行拳中就有一种粘乎乎腻滋滋的味道,很有气势,拳味很浓,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如拳论曰: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磐石。“
松弹:
通过长期的松柔的圆活,松弹之劲就会自己感受到。
此种弹性劲,灵性极强,有一触即发之势,能刚能柔,能化能发,能松能紧,通过周身协调配合,出力匀整,化发从心,当然这里还必须要通过推手训练和蓄养丹田之劲的训练。如果能达到内外相合,则更是弹放于举手投足之间。何为松?何为弹?松者无也,空也,弹者惊发也,此松弹之劲,或有或无,令敌防不胜防,交手中,对方往往处于茫然状态,无所适从,进退由我之境,太极拳运动中的这种弹性劲。主要是靠自身肌体内力和外力相结合而锻炼,培养出来的,是通过长期艰苦的低架练习,丹田内气的蓄养和外力的培植而得来的,非一日之功。
松棚:
为什么要说“松掤”,而不直接讲“棚劲”呢?这里我担心引起一般习练者的误解,在我的周围很多人把棚劲错误得体认为用大力顶抗,其实不然,太极拳中的这种棚劲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上能随时转化的劲,此种劲可大可小,掌握在我,随势而动,其他的各种劲别都是由绷劲派生出来的。故我们不能把它练成死力,僵劲,不能变化之劲。这在我的拙作《动态中整劲的求取》或许会找到其中的要义,在我们已把全身练松开,松柔后,结合松沉之劲,周身按要求摆放成合理的间架,则松棚之劲已出,此时即达八面支撑的效果,周身骨节处处棚开撑圆,处处形成对拉,拧撑之态,有引之不动,撞之不散,破之不开之势,通过皮肤的触觉来感应对方力量大小,强弱和用力的方向,角度,然后采取相应的应敌措施,它是一种“似松非松”“亦刚亦柔”之劲。如和兆元公所云:“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此乃松棚的境界。
以上五点在习练过程中是互相关联,互为其根的,如果练法得当,往往一有皆有,互补互济。故我们在练拳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苦练与巧练相结合,开动脑筋,默识揣摩,用纯纯的松柔之功,慢慢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沐浴在太极拳舒匀优美的旋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