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以柔为主的拳术,比较的柔性。在做到柔的同时也要注意刚的结合,所谓刚柔相济,绵里藏针。这句话里面的针的意思就是说的捧劲。如果没了捧劲,就是空架子了,只能有外形,其它的什么都不是了。
在在太极推手中,对于初学的人来说,一般以硬比较的常见,所以呢在我们学习的时候特别的强调先以松柔开始。所以说松柔就是要有捧劲的存在,它们是密切相关的,联系的比较紧,如果一旦丢了捧劲,无论外形柔顺,还是谈不上谈不上刚柔相济。
太极推手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包含着攻和守这两个技击方法。“守以自保,攻以胜”,在实战中,只守不攻难以自保,只攻不守也难于取胜。唯有攻守兼备,方有克敌制胜的可能。捧劲其寓意就在于使外柔内含坚刚,这样才有一定的攻守实力。
在太极推手中怎样运用捧劲:
一、在外形上,要保持程度不同的圆撑。即所谓“捧要撑”。捧要圆撑,两肘关节都呈一定屈度,捧的手臂要捧得圆满,而不可屈成锐角,就像坚韧的强弓或藤棍那样柔韧而富有弹性,而不可有纯柔无刚或纯刚乏柔的现象,这样手臂的抗压力相对较强。
在练习推手中,要以腰为中心轴,然后在以捧劲结合。
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不可只动手不动腰,太极拳家常说“一身备五弓”,这就是把身躯的脊椎和四肢各比做一张弓,而四肢这四张小弓是由躯干大弓把握,由腰轴来加以统驭,这样既能随人而动,又能始终保持柔韧如弓的掤劲,就不易被对方的刚劲压扁,这原理就像建筑物的拱形顶一样,其抗压力要比平顶、三角形强多了。
二、在动作上,屈伸、开合都要留有余地。这样往复变换就快,有利于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这种“曲中求直、直中寓曲”的做法,也符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哲理。但屈不可绝对地屈死;伸,不可绝对地伸挺。在思想上须留有“随屈就伸”、“无往不复”的攻守意识。
三、在劲力上,要练出捧劲就必须去僵化滞,变硬为柔,积柔成刚。这好比把生铁炼成钢那样,有一个锻炼操作和变化的过程。
只要有了捧劲,在拳势中就能让其拥有低限度的刚性了,这种刚性是在防守中所需的。
捧劲中的刚就是柔化与刚化两者所必备的。若只有捧的外形而没有捧的刚劲,那就像皮球虽是圆形,但没有充气,一压就扁,所以必须先把气打足,做到内外一致。
四、在用法上,捧劲忌呆滞,又忌迟重;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呆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不知己不知彼。
迟重者,必以力御人。所以使用棒劲必须要黏而非对抗。手向外捧,意欲黏回,但不能使捧手与胸部贴得太近,因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把捧劲发出,所以捧劲得以发放的关键在腰腿能否敏活相随。凡对方按来,我不能顶抗也不可瘪丢,顶抗易被人引动借力或以大力取胜于你,瘪丢易被人压扁或推倒,所以必须与来劲互呈角度和走弧线(包括转腕旋膀所形成的微小弧线),借以达到顺劲相成使对方的力不落到自己身上。比如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当敌人在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遂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左实,后腿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对方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捧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迹象当对方以右手击我中路,我以右手采接,并以左前臂随上步之势黏贴对方胸、肋等部,当蓄势时,先采引对方右手向我身右侧,待其抽身时立即借力发劲,如此方能得机得势。
在太极推手的运动中,想要拥有好的推手技能,能不能灵活的运用捧劲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