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推手训练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也是初学者一开始必须学的一门招式,也是进入懂劲阶段的一种训练方法,它能让你体会到如何自身平衡,并在两人练习的推手中,破坏对手的平衡。
在推手的练习过程中,体现的水平关键在于哪方能够控制住另一方,这个推手的过程是将拳架的认识放入在推手中以自身的实践认识的过程。
推手时有很多因素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原因:
1、听劲、化劲、黏劲、内劲的是关键,差一个档次的,随便对方有多大的力量都可以是随心所欲的,轻轻的就可以控制对方了。而且可以做到收发自如,用劲恰到好处,使其失重就可以了。有时会被不太懂的人,认为是作假,其实这是真实的,常言到:棋高一招,束手束脚。
2、水平较高,又差不多的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时应该讲需要有冷静的头脑,有极其集中的注意力,力争以“势”控制对方,争取在对方微动时即能清醒的“听”出其劲的走向,以尽可能小的圆弧变化(这是我认为的习练的关键)化其劲势。严格讲:这时你的劲应已能随变化沉到脚跟,随时待发。随即就是在使其先出劲,又被你化解的基础上做到后发先至,击其空挡。也成为引进落空合即出。这就是所谓说的先出劲吃亏的说法。高手相遇,谁也不愿先出劲就是这个原因。
3、手中,比如摔跤和擒拿。都是接触型的,无论是在角度还是在位置上都是要高于对方。
这时的以势控人,还达不到能控制对方水平。同时听劲的速度,化劲的变化,内力的劲力,还不能达到与对方的速度、动作、力量相对抗,如一味的空讲“松”,就会失去先机而败走。
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需要冷静,加倍的集中注意力,只要不是光直接用于对抗的蛮力,而将力用于争抢角度,先机,化解上,应该讲不仅不错还有利于你逐步提高敏感度和化解的能力,以后慢慢的就不需用大力了。与我讲的,练拳意识不强时,往手指灌一些劲是一个道理。其认识的关键是:劲用在对抗(顶),还是控制、化解上。我父亲一直讲“正确理解松、轻与顶和化是能否有提高的关键”,好多老师一味的要求不能用劲,要轻。其实是对“松”的概念了解不深的表现,和自己没有直接的体会。
4、与比自己水平差的人推手,是提高自己水平的重要方面。好多人遇到比自己差的或力量小的,随便无意识的将对方推出去就觉得了不得了。甚至有的觉得这些人不屑一顾,浪费时间。我认为这是标准、思路的问题,首先:不是把对方推出去,是使对方失去重心为标准,如他仍能有后退,能站住,并不是你取胜了。二、能用一两的劲不能用二两,要恰到好处。三、能用一分的动作距离不能用一寸。四、自己的任何劲力变化是否是脚跟的变化形成的。五、能否做到不用劲,或用微劲做到以势控制,且绵绵不断。否则则判自己为输, 长久如此必有好处。
太极功夫与潜意识:
如今,在现代的武术中无论是散打还是其他的武术套路都有高难度的动作,其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舒适的享受,而且可以强身健体!
顾名思义,"武"应该理解为"打",那么"术"指是就是方法和技术了。所以,武术的精髓应该说是以起、落、钻、翻、退、摇、转、踢、打、摔、拿等组合而成的实用价值极高的连环技击招法。为什么要讲是连环招法呢?御敌交手之时,往往靠一拳一脚,一招两招是难以取胜的,技击中一招连一招,一招破一招,一招比一招紧,一招比一招快,这样才能击败对手。
踢、打、摔、拿之中,手法,腿法,身法差之毫厘,不但制不住敌方,往往还回因一瞬间的毫厘之差而被对方打倒。所以说,如果能够悟透这一瞬间和毫厘之差的秘密,自如应用于技击之中,就是掌握了武术之精华。
但是,往往有的习武者练了很长时间拳术,姿势优美,表面上看很有功夫,可是一遇到实际交手之时,就应用不上。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未得武术技击之真谛。那么真谛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想得其真谛,一靠名师指点,二靠自己潜心研练,悟彻拳理,能够做到真正艺上身。梅花桩拳师韩其昌老师常讲,练拳要练到"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的程度,方为可矣。意思只把各种拳路,各种招法,能够融汇于一身,击打格斗之时,拳来脚去,枪扎刀批,成为下意识的反应,破招进式不假思索,这样才叫艺上身,使用时自然能够应用自如了。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对武术已达上乘功夫的写真,具有这种功夫的武术家,在对敌搏击时,亦无所谓招法,出手即是招,亦无须经过大脑的思维,而是"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的本能反应,按照现代科学的术语,即所谓"条件反射"。 这种本能反应,亦即条件反射,实际上是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长时期的练拳用招,自然成了出手即招,而毋须考虑是否合招,浑身无处不弹簧,挨那处那处即发的功夫。
无拳是从有拳而来的。 长时期的用意,自然成了有感皆应,肌体反应迅速,不须要通过大脑的思维而就可"条件反射"。
无意是从有意而来的。 按照气功中的术语,有意是显意识,是识神,无意则是潜意识,是元神,所以亦就谓之真意。
太极拳推手,当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身可以体会得到的,其中的推手招式的不断的转化和合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