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时有很多方法和招式,其实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不能去用一种方法去否定另一种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只要练习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运用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目的的所在。
本文中所说的骨点练习方法也是其中太极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经过长期的磨合在太极拳者中很多人都去学习。因为突出了练习的首要重点,把握关键点比较多。都是以骨点为出发点。
骨点运行基础为:
一、以观想骨架法进入无极式
第一步,要在心安体舒、身体中正、呼吸匀缓后。观想自体骨架结构(忽略肌肉),其顺序为从隐白穴(大脚趾甲后端中半厘米处)始,依次趾骨一踝骨一胫骨一膝骨一股骨一胯骨一脊柱骨一肩骨一上臂骨一肘骨一下臂骨一腕骨指骨一颈骨一头骨一牙齿(古人称齿为骨,颚骨上下为任督二脉交接之处)。
第二步,重点骨节观想。人体200多骨节很难一节一节观想到,故须进行主要骨节观想,特别注意九大关节观想。
第三步,骨筋观想。在意念之中,自己去想,画面呈现着很多的骨头并脱落掉,这里的脱落掉指的不是真正意义上脱落掉,之间总有线相连着。这样你就会感觉全身轻松,接下来便可出拳。
二、骨点运拳
第一步,注意意念中的各点。
有温热点、注视点、引领点、引劲点、关照点、结合点、交叉点、攻击点及转换点。
热温点指劳宫穴与涌泉穴的四个热点,至始至终,保持温度,行拳意味无穷。运拳是通过温热点对应意念点的统摄、引领下成为事实的。忽略意识点的引领、关照、交叉、结合、转换,必定带有动作的僵拙。比如,简化起势,双手平举,上上下下,意念点在中指端或无名指端,由此引领双臂骨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在其上下中,有各指端点的结合,有手指端与脚趾端各点的呼应,上上下下皆有转换、关照,动作自然轻灵。
第二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意识点相对于对关节点的不断的转换与交接。
整个动式的运行过程的基础是需要这些意识点的引导的,同时也需要靠关节的转换,交接。
关节点进、退、移、摆运动骨架自然动。不是靠手带身子,而是靠主要关节带身子。初练拳易犯的毛病是用手的动作带臂、带腰、带腿,这就必定拙力。我的体悟是:手心热气球,脚心气球热,腰引胯膝踝,背催肩肘腕。比如:运行手挥琵琶式,动式如同犹抱琵琶,右手前臂骨在肘尖带动下内旋,掌心向左,肘曲至胸,左掌骨随身体向前弧形上举,左肘骨内旋,掌心向右,肘窝对右手掌心。定势为右脚骨实,左脚骨虚,左臂骨架横肘,右臂骨架垂肘。这个动作出现时,下肢是收腹股沟即腰骨催胯骨带膝骨带踝骨,上肢是由背骨催肩骨带肘骨带腕骨逐渐缓慢完成的。因而轻松自如,自然而然。
第三步,注意骨点动作运行的整体性与虚无性。
拳路运行中视整个身体为一副骨架,没有衣、毛、皮、血、肉附着,空空荡荡,飘飘渺渺,柔柔软软,迷迷离离,虚虚茫茫,整体意境为恍兮惚兮,如梦如醉。有意念而不执著,返观内视,内听天籁之音,内视骨架之象,对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骨架运行动作既真实又虚幻,达到妙不可言之状。如从白鹤亮翅转入左搂膝拗步时,意念点先在背催肩肘腕时右手中指骨端点引领向耳边,运行推出至左前方时,左臂骨向膝前方捌出,下肢骨关节移动,周身上下一致,“协调统一,很虚无,很微妙,脚下阴阳互换,心意玄奥”。
三、骨点运行的收势较为特别,分大收与小收。
大收指一次练习结束,小收用于一个动作或一个套路的转换。
大收为双手拢小热气球沿眼前至鼻至胸至腹下指点带手外旋下按,然后收腹股沟下蹲,略停一二秒,再然后双手外旋托掌向上转内旋,腰椎骨点带胯膝踝等关节,同时背催肩肘腕,身子缓慢中正直立,两手掌心轻靠于外大腿侧。此为大回环;再然后,双手劳宫穴再次拢球先外旋后内旋从眼前而下收至腹前,落于大腿外侧,此为小回环。大收有两个回环,小收只需运行一个回环。
运用这些方法只要坚持不懈的练习下去,你会感觉身心的舒适与放松,身体的各个关节和部位的协调,也就达到了利用方法运用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