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层次有没有标准?由谁来制定?国家体委还是民间高手?这个问题不是谁说了算,而是练拳练到一定层次自然明了的事。
拳为道,道为拳。拳理和道理一样。道理、是讲给不懂道理的人听的。拳理也是一样。许多人著书立说;就是为了给那些不懂道理的人讲明道理的。拳理也一样。
科观地讲;能将拳理分成几个层次去深思、并以身验证其中的拳理,对提高自身的功夫是大有好处的。
一、基本功的训练为第一层次
站桩,理论上来讲,练任何拳都有要求站桩。练太极拳则对站桩的要求更高。有传拳不传桩之说。练太极拳不站柱或不懂得站桩。其太极拳徒有虚名,实战中不堪一击。
二、套路、推手的训练为第二层次
对于拳的理解是从套路开始的。套路的训练是每一个练太极拳的人必经之路,但会打几套太极拳并不等于你就掌握了太极拳。推手、才是掌握太极拳的开始。
不经推手训练、就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推手比的不是谁劲大,而是比的是谁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原理。谁能用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将对方发出去,谁就可以说进入了太极之门。
三、散手、自由博击的训练为第三层次
掌握太极理论和练好太极拳的套路不是目的,练太极拳终的目的是实战。在实战中、将太极原理的正确应用于实战,并能战胜对方。这才能说你是一个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太极高手。
那些既不肯下苦站桩,又不懂太极拳的拳理,不懂推手、散手,不敢于人交流。只在公园里学了几天太极拳的人,并不能算是懂太极拳的人,然而、他们是今天练太极拳的主力军。
他们自称是养生太极拳。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只些人练太极拳只讲养生而不讲击技自有他们的道理,但我个人认为;不能用于击技的太极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那些只讲养生而不懂击技的人练太极拳、是对太极拳的亵渎。
如何太极拳的引
练习太极拳不可不知“引”。什么是引?所谓引是指两个动作之间的连接。我们知道太极拳运行路线是螺旋缠丝,无论开合、上下、左右、前后,处处走弧线,这些空间的圆,环环相扣,绵绵不绝,无始无终。
每一个动作结束时,要求充分放松,开时气贯末梢,合时气归丹田。动作做到九分,气要贯到十分。上动未停,下动又起。这上下动作的连接在太极拳中称之为“引”。
一般来说,引的规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引在太极拳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太极拳的精华和绝妙之处。它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关系到太极拳阴阳转换,虚实开合的变化。
没有引,太极拳的动作就无法圆滑过渡;没有引,就无法实现折叠转换;没有引,螺旋缠丝劲就无法绵绵不绝。太极拳动作无处不缠丝,螺旋缠丝圈有大有小,而引是极小的螺旋缠丝圈。
这种螺旋缠丝圈源自丹田的开合旋转,以内气贯串,能化能发,奥妙无穷,消息盈虚,皆蕴其中。拳经云:“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可见引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有人说,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其它太极拳没有,这是不对的。所有的太极拳都有螺旋缠丝。螺旋缠丝是太极拳的精华,舍此则无以言拳。螺旋缠丝圈有大中小之分,引就是练习小圈。
引的实质是松沉,是小圈转关,是丹田气的旋转。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浑身处处皆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化,挨着何处何处击。“圈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太极拳练习者,往往忽视“引”的练习和应用。他们往往注意动作的外形是否到位,样子好不好看,而忽视了太极拳的精华。
练好引的关键是用内动带动外动,心静体松,精神内固,丹田旋转,引领全身,以根节催动梢节,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之际,心意一动,“引”则油然而生。
上动未停,下动又起,流连缱绻,无始无终。应该特别指出,引是自然而然的,是松沉的表现,不是故意做出来的。不可为了做引的动作,故意把拳打得一顿一顿的。
引从外形上看,以不露痕迹为上品。引在推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人接手后,轻轻一引,即可化解来力。能引,则能做到劲由内换。由于引的圈子很小,则可做到在不动身形的情况下化发自如,即引即发,原地风光。
因此,打太极拳需注意引的练习。只有把引练好了,才能打出太极味,才能使整套拳如抽丝挂线,绵绵不断;似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引是太极拳螺旋缠丝的细微之处,乃太极拳绣花之法,须默识揣摩,细心体悟,才能真正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