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三式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是也。前八法是八种不同劲别和手法,也是在临阵攻防时攻防能力的敏捷反映。 前进后退指步法、身法的调整结合。
顾往三前和盼往七星是指在竞技中要全神贯注、考虑全面。中定多指身桩中正,固守中线不移位。
现将八种劲别分述如下
掤劲
在太极拳法中将向上向外弧形棚出之手的劲称为掤劲,它是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轻便灵活而又富有沉劲、弹性和韧性的力量,是一种具有粘、逼、化、 舒相作用的劲。
此劲来源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具有一定功底的运动员,能用方法破坏对方的平衡,掤引来劲时自己的重心又不被牵引。
掤劲在推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比赛场上一般用此法御敌作为第一道防线,维持不丢不顶的原则,掤劲是掌握攻防和走化技术,还可以采取自我防护措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 力,可随化随发,威力极大。
运用掤劲要注意三点:一是掤劲是沾住对方而不是与之相对抗;二是掤劲之手臂要保持与自己身体有一定的幅度和距离,而不是将小臂 靠近自己的胸腹;三是掤劲要贯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原则,这里讲的进退乃是指腰腿运动。
捋劲
在太极拳法中将傍侧的横力向自身侧面引发谓之捋,是棚劲的反面,是顺着敌方来劲方向向自身侧面斜线引动,也称化劲。
成功的太极推手运动员, 常用此劲力使对方的进击还击落空,在比赛场上一般能棚住对方攻击时才能捋化,蛮干或顶撞不可能出现捋劲。
运用捋劲的关键有三:第一:首先顺对方的劲力而 动,略微改变其方向;第二:要旋腰、坐胯、圆裆,含胸拔背而不僵滞;第三,须连着对方的腕肘,防止对方受捋而采取肩击胯打。
挤劲
就是压迫,有向外之意,一般用于封闭对方劲路,封住其重心,加强粘逼作用,可达到力学上的合力作用。在对抗赛中将对方封闭在临近出圈时,必作挣扎,这就是挤 劲的作用。若蛮干相斗勉强采用挤劲,身法必散,容易被人相乘,其势如倾山,不可挽回。
按劲
是带积极进攻性的劲路,是用意念去避实击 虚,能层层吃里(浸透),成功的太极推手运动员用此劲,能轻轻运行,潜移默化地将对方重心拔起,其尚不知,即或知道,也无法化解,是威力无比能将对手重心 移动后抛出圈外的一种长劲。
蛮干相斗所作的进攻,表面上与此劲相似,实则不同。此劲犹如改锥车螺丝,自然省力,效果好;而蛮干犹如铁锤钉螺钉,不是受阻就 是落空,或者反被对方用合力起动重心,反受其害。
更严重的是自已心慌气浮,又要力求一逞,不听劲而抢手,违背技术要求,脱手撞击犯规而被罚分。按劲是直接 触及对方胸腹使用的招法,叫做吃里,即攻其内门;在对方护卫自身双臂外部用招,叫做吃外,即攻其外门。
具体作法是,我用双手按住双方的手臂,控制其肘腕关节,对方不易走化或还击;按时沉肩垂肘,不用拙力,向对方轻轻按去,两手要轻灵兼备,复换虚实,忽隐忽现,不断地移动力点,逐渐使对方顾此失彼,立身不稳,此劲变化多端,运用得当,是进攻的有效手段,甚至可出乎意料而且又具有十分惊人的技击效果。
采劲
在太极拳法中将采制对方的劲力 谓之采,采劲应是一松一紧或一落即发,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一般情况下运用短促抓拿,迅速一闪,使对方来劲骤然落空、扑跌倒地的巧取法就是采劲的运用。双方手臂相持或相接,下沉,使对方反抗而上托,我则顺势提动其足跟,也是采劲的运用,用之得法,效果佳。比赛若运用不当,未得机得势就冒然进攻,易犯双方 死握其手用蛮力之病而判罚分。
挒劲
将转移对方的劲还制于其身为挒,这是顺着对方出力的方向循弧线用力,使对方旋转的一种劲力,力学 上称之力偶作用,它能使对方进入逆势而又不能自主,只得被提空抛出。蛮干用力者不能作出此劲,比赛中冒然使用此劲,易犯搂抱抓衣、双手死握而被判罚 分。
肘劲
是以肘劲击人称肘劲,用屈肘向对方心窝或其他关节部位贴身逼封,发劲充足,击人十分锐利,容易使对方受伤,因此,在赛场上 只有放人进来,临危不惧才能成功,一般乱用肘部则易犯肘尖顶人而判犯规。
靠劲
用肩部和背膀靠击人和封闭人称为靠。一般是在对方用蛮 力向后牵拉时,趁机取巧而用,用之得当,确能显出八面威风,倘若肓目乱用,易犯脱手撞击而犯规。
以上是太极推手八法劲路的粗略简述。 棚、捋、挤、按,称四正手;采、列、肘、靠称为四隅手。比赛场上双方搭手走四正手先划两圈,这个圈形是由棚捋挤按四个动作所组成,推手运动中一般多用四正手技术问劲,在比赛场上可以看到;具有相当拳历的运动员是能够守住四正手技术范围的,其动作特点表现在慢、匀、稳、静几个方面。
四隅手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能 使用,轻易运用犯规受罚。在全国比赛中,国家体委负责人再三提出要求:“太极推手要实行文明比赛,要求走自然圆活之劲,真正体现出拳法的‘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反对野蛮乱斗,那样就违背了太极原理,即或偶然取胜,也不能攀登上乘功夫之境,反而会破坏太极推手的高尚声誉,达不到推广、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