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是经典拳论对太极训练进退往复的规律性揭示,但究竟如何落实这一要旨?笔者练过学理与实训,体会到“进七阻三”是一个简明的途径,且有较好的训练效益。现将其法予以简要介绍。
对太极拳“进七阻三”的理解
所谓“进七阻三”是指运拳行进动作时,把“进”的劲力当作七分,阻碍“进”的劲力当作三分,形成“进七阴三”。
“进”是进了,但不是那么简单,有心意的引领,有气血的营运,有呼吸的参与,有上下的呼应,有左右的随顺,有周身的整合,有拳、我、天的合,有虚实的变化,有阴阳的转化等。
分析“进七阻三”的训练要素,须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静乃至心净运拳。
二是先练慢进,如贪快则无法体会此中滋味。至于是否可以练快,何时才可以练快,则据“进七阻三”熟练程度与拳势要求而定。
三是以脐轮转圈、丹田磨气落实腰脊为中心。
四是运用感觉效应。这点前人提供了丰富的训练经验,比如王壮弘先生倡导的运拳如在水中;李经梧先生首但是的“陆地上游泳”。
有些拳师提出掌出去如同推倒泰山;魏树人先生说打按式如同揭箱盖活叶;李正先生说打拳时手如同粘稀泥下滴而不使下滑;钱惕明先生设计的“村女推磨”等招式,都是感觉意象上言的。
这可以借鉴到“进七阻三”的训练过程中。这里介绍一下意拳训练中“撑七抱三”的训练方法,即撑开出去的是七分劲力而设想合抱向内是三分劲力,相应的合抱内是七分劲力,撑开相阻则是三分劲力。
如何学习太极拳的“进七阻三”
这个方法的实质是落实用意引导动作,原则上可以用来滋润与充实太极拳“进七阻三”动作训练。下面举一个常见动作解说。
以野马分鬃左式为例,按动作简明要求,先右抱球,左脚虚是接近右踝,然后旋腰转胯左手引领左臂掤出,右臂后挒,在腰轴带领下,腿斜向出脚成左弓步。
“进七阻三”侧重体现在“分鬃”中,左臂掤出与左脚斜进是同时在“三分阻力”中行进的,心意寂寥里,右抱式则吸气积蓄口水,“分鬃式”则呼气吞润口水,然后自然转换为右抱球与右分鬃式。
在转换过程中,有一个退的动作,因为有进必有退,不先退则无法进,退就变成了“退七阻三”,即退七分劲力,阻力三分。手脚腰同时照应,形成周身一致。至于招式中进退并不明显的动作,则必有升降、开合、收放、展缩,参照此法训练。
“进七阻三”主要指训练蓄劲。经典拳论里讲“蓄劲如开弓”。开弓有阻力没有?有。弓愈强硬阻力愈大,发箭之力也愈大。这是古诗里讲“挽弓当挽强”的道理。
既然是训练蓄劲,我们还须注意背催肩肘腕,腰引胯膝踝,以及由脚而腿而腰予以配合。这可以单独训练,形成动力定型。
单式训练可采用两脚肩宽开立,双手自胸前向前方推出,推出时,进力七分,阻力三分,推出劲力似乎从足下起经腿经腰到背,从背至肩至肘至腕形于手指,面前如推一个石球。
双手撤回沿腕肘肩背,到腰胯膝踝脚,似石球反弹。在一推一拉中,腰腹有转圈争裹,丹田有磨气。
腰对胯膝踝有催引,久行则劳宫有热、胀、麻之感,这样手到肘、肩、背,到腰,到胯、膝、踝形成一“弓”,然后脚到膝、腰、背、肘、手又形成一“弓”,此弓彼弓,实为一弓,中心在命门。
劲力必有所蓄。从初训到提高,架势可从高到低,形成下蹲,身体借助地心引力反弹。
如此循环,反复体会,一旦熟练后,“进七阻三”,便可迁移到太极招式中的训练,待熟能生巧之时,必进入出神入化之境,顺势随机,也就不管什么“进七阻三”了,有意变无意,一切自然而然。拳味必定非常浓厚,拳境会全面改观,拳效更是无以言状。
以上主要讲蓄劲训练,蓄发不可分更是,但发劲有其特点,容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