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呢?众说纷纭,有说是道家的太极拳很谦虚,有理也让三分。当然这是对的,太极拳的修行者特别强调:有理也让人,尽量不打人。
不过,“后发制人”的秘密,却是思维和心理上高度了解人类思维运作方式的结果:真正对敌的时候,如果学会“后发制人”,将处处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很占便宜。
道可道,非恒道。武道也是这样的。一旦“恒”了,攻击的方向和方式被固定了,就“完”了,变成了死拳。无论多么强大的攻击,面对空气都是毫无作用的。
内家的技击原则,实际上就是永远保持出击的主动性,舍己从人,所谓的“拳不空出,亦不空回”,“见空不打,见实打”。
这与外家的拳法形成巨大的区别:外家拳处处要“抢先”,生怕落后,特别强调“先下手为强”,所以要求就是快狠猛。外形看起来就很神气。
太极拳就不一样了,处处“让先”,为什么?一旦出手,就“有为”了,“固定”了阴阳。出拳的一瞬间,可以说是你强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你弱的时候。
而你强化一个方向的攻击同时,其他的方向就全部变成了“虚”的,容易招致攻击。可是你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出拳的选择可能,也就是缺乏“变化”了。
如果你的对手把握了这个弱点,避开锋锐,袭击你的弱点,就一定会倒霉。
同时,绝大多数的人,在出拳的时候是全神灌注于自己的对手,总想一拳把对手打趴下,这个时候,懂得心理学的知道,心理和思维上已经“恒”了,死了。
只注意到自己的拳,却容易忽略对手的攻击。这时候,出击的效果好。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太极拳手非常了解人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因此就专门研究并利用对手的这些缺陷来取胜。这就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的武道原则。实战的时候,就会处处等这种时机,甚至会故意引诱你“主动出击”的。
庄子说:“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就是故意让你“先发”的,后面等待你的命运是“后之以发,先之以到”。在你正在全神灌注关注于自己的进攻和出拳方向时,突然从意想不到的方向袭击你。
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个拳理,我选了一个身强力壮,练拳已经有点历史了,比较刻苦,很喜欢“勇猛出击”的小伙子来作示范,让他出手“痛击”我。小伙子很小心地等待机会,酝酿了半天,我这里却静静的一点都没有动静。
小伙子看看似乎没有什么危险,就找机会突然快速出拳,却发现自己出手的同时,脸上被根本看不见方向的来拳重重地一击,自己的拳立即失去了方向和力度。旁观者也惊讶不已,总算明白了后发制人的道理不是瞎编的。
这个拳,由于很快速,旁观的人很难看清楚,以为是一下。实际上是在对手刚刚出拳启动的时候,立即上半步。用拳轻轻的带一下对手的拳,使其偏离方向。
但是不用力,让对手继续上前,然后转一个小弧线后向前直击对方的中线,所谓的“护中,用中”,结果就是对方要挨一重拳,而且还不知道是怎样挨的。因为他此时思维心理上正专注于自己的出拳,已经忘掉了观察周围的动静。
总起来说:这就是内家“静中触动,动亦如静;因敌变化,方显神奇”的技击原则。因此“后发制人”不是礼貌和修养,乃是道家知人识人的智慧体现。不过要做到就很难了,需要静心体会这些武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