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
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
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
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
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
因此是很粗糙的。实际上,“节节贯穿”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
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
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
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
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
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
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可以明确地说,这“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
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
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
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浑,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精细.越微小,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
身体上已经形成了从头到脚很多的肌肉“筋线”,这些筋线可以看作是弓箭的弦,个个可以发力。
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身体备五弓”的说法,只是个大体上的说法。
真正应该是身体“处处备弓”,也就是“何处碰到何处发力”,这就是太极拳真正内劲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