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打拳的检验和提高。明确原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出功夫。
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
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当一个物体的重心偏移了支撑它的底盘时,就会倾倒。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的各方向的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
此时,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重心在物体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它的体积和比重计算出来,如果是同一质量并对称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内的中心点位置。
以台球为例,他的重心在圆心,当杆子击到球面中心点,其作用力贯到球的重心,台球就顺着这两点的延长线滚出。如果,杆子击到球的侧面,它就偏转。
同理,人站立时,重心点大约在腹部中心,但是,由于人体的形态在运动中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也随着变化。
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太极拳的训练,身体应做到以下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同在,达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
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如富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身体,并予调正。
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如同天平方式调整身体的平衡。
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将全身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
由于人是双脚着地,当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通过身体的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做到立身中正,运转自如。
太极运动中,根据实际需要,身体重心运行的轨迹“∞”,可大可小,可任意变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盘。一旦出界,身体就会出现失重现象。
3、呼吸与内气及内劲的关系
腹式逆呼吸方式适用太极推手;当气呼出时,内气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内气运遍全身直至体内各处末梢。当吸气时,内气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
这样,外气与内气形成互动,身形动作随内气而动,吸时起,为蓄。呼时落,为发。
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内气是内劲之源,内功是内劲的体现。
在意识作用下,内气与肌肉共同伸缩的运行中产生内劲,内劲在体内运用表现为内功,丹田气可发挥太极内功的巨大威力,内功是太极运动的灵魂。
由练习意识跟踪内气在体内运行入手,以身体感觉内气的运行,逐渐练会在打拳时,不再用意导引内气运行过程,只要意到位,气就到位,即意到,气到,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