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太素] 本输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一第二《本输篇》,自“肺出少商”以下,散见于《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四至三十五等篇,惟意义多同,而编次前后,文法繁简有异。自“肺合
- [黄帝内经太素] 经脉根结
-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
- [黄帝内经太素] 经脉标本
-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意智为五脏本,
- [黄帝内经太素] 阴阳维脉
-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上地一尺所。飞阳之脉,在
- [黄帝内经太素] 冲脉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导之”,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八《逆顺肥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至末,见《素问》卷二十一第三十九《举痛论
- [黄帝内经太素] 任脉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自“冲脉任脉”至“故须不生”,见《甲乙经》卷二第二,惟编次前后稍异。自“黄赤者”至末,见《甲乙经》卷
- [黄帝内经太素] 阴阳乔脉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当数者为络”,见《灵枢》卷四第十七《脉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阴乔阳乔”至“则瞑目”,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
- [黄帝内经太素] 带脉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属带脉”,见《灵枢》卷三第十一《经别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又见本书卷九《经脉正别篇》。自“阳明者”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四
- [黄帝内经太素] 督脉
- 平按:此卷自卷首①至“两目之下中”以上,原钞残脱,平于日本仁和寺宫御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证以《素问·骨空论篇》及本书《骨空篇》、《甲乙经·奇经八脉篇》,补注在经文
- [黄帝内经太素] 经脉皮部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而生大病。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六《皮部论篇》。自“夫经络之见也”至末,见《素问》卷十五第五十七《经络论》。又自篇首至末,见《
- [黄帝内经太素] 十五络脉
-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十二正经,有八奇经,合二十脉,名为之经。二十脉中,十二经脉督脉及任脉、
- [黄帝内经太素] 经络别异
-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黄帝曰:经脉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毋所隐故见也。
- [黄帝内经太素] 脉行同异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自“手太阴之脉”至“逆数之曲折也”,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四。又自“心主之脉”至“内络心肺”,
- [黄帝内经太素] 经脉正别
-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一《经别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外有六腑,
- [黄帝内经太素] 阳明脉解
-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三十《阳明脉解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二。黄帝问于岐伯曰: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者,愿闻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