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要懂得吞身和吐身,特别是练习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中。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很多,在练习中要谨慎遵循,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四十二式太极拳,看四十二式太极拳如何吞身吐身!
练太极拳如何吞身吐身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太极拳中有很多对称性,例如吞身和吐身,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
太极拳的“吞身是躯干曲合并后缩的身法,吐身是由吞身伸展躯干的身法”。练拳时躯干一吞一吐,互为其根,互相转化,能更好地发挥腰的主宰作用,掌握“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的练拳方法,领略太极拳的美妙意趣和深邃真谛,实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目标。
吞身对躯干相关部位的要求是
在两侧腰隙控制好两肋两胯的情况下,后腰命门穴(在腰椎前曲处)后撑,与之前后相对的神阙穴(即肚脐眼)向内吞吸,双肩分别向左右两侧松开并微向前合,肋肌放松并微向前裹,背肌适度绷紧,胸腔相应扩大,以利深吸气。
太极拳独特的呼吸方式对人体起着巨大的作用,女性练习太极拳呼吸能瘦肚子,还能起到紧肤的作用。
臀部前敛,小腹似被尾闾松松托起,微微前突,以利全身内气回到丹田、胸腹相吸相合,此时身心好像扑跳前纵腰的猛虎,腾飞前曲卷的苍龙,“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处在向刚势转化之前的柔势状态。
吐身对躯体相关部位的要求是
在两腰隙调控好身体两侧的同时,命门穴从“后撑状 态变为向上下伸展,特别是向上节节贯穿、节节推动地伸展。命门以下椎骨及两胯向下松沉,胸椎的第一骨节及其两侧的大椎穴向后向上斜方向提起、脊背产生上下对拉的拨直感。
神阀穴从内吸状态吐出,回复自然常态,胸腹也就随之拉开.胸腔相应缩小,以利深深呼气.两肋向下松沉,以配合内气沉入丹田,并沿脊贴背射向四尖。此时,自感伸筋 拨骨,五体放长,项天立地,整个身心处于 “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的刚势状态。
吞身和吐身在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不仅要通过上述形式实现,还要通过吞到吐的变化中实现。
变化过程由微渐著地进行,如同呼吸一样,有时长些、有时短些,有时深些,有时浅些。由于行拳的速度不同,各人的体质状况、功夫深浅以及时对动作的理解不同,何时该吞身,何时该吐身,不同人也许不尽一致。
大体上应遵守如下原则
第一,一个动作的启动过程吞身,定势过程吐身。
第二,按照拳势呼吸的规律,应当吸气的动作吞身,应当呼气的动作吐身。
现以“四十二式太极拳”两个有代表性的动作为例,说明吞身和吐身的具体运用。
先举动作多的“右揽雀尾”,共有四个(或五个)吞吐。
第一个吞吐,左“收脚抱球”、“转体上步”时吞身,“弓步掤臂”时吐身。
第二个吞吐,右“收脚抱球”、“转体上步”时吞身,‘弓步掤臂”时吐身。
第三个吞吐,“转体伸掌”、“转体下捋”,“转体横臂’时吞身,“弓步前挤”时吐身。如因吞身过程太长而感到憋气,也可在“转体下捋”时吐身,其他不变。
第四个吞吐,“后坐曲肘”、“扣脚旋掌”时吞身,“丁步按掌”时吐身、
再举一个“独立托掌”的例子,由于它动作十分简单,只有一秒多钟的时间,许多人在演练时只注意了身体旋起时的吞身,忽略了定势吐身,在曲缩之体没有丝毫伸展表示的情况下就接作“马步靠”的吞身,表达不出“独立上托”的攻防含义,显得虚实不清,节奏不明、正确的作法是:在身体上升基本到位时,上顶下沉,右臂前展,左臂侧撑,利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显示吐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