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沉与提
沉是“气沉丹田”。提是“提顶”,亦即“顶劲”——“顶劲者,是中气上冲抬头顶也”,“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
故必须领起以为周身纲领。”所以“提”,可使“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沉与提在走架中经常见同时存在,相反相承的——“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注于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中气足,动作即有稳健、轻灵的基础。
久练之,则运劲有方,拳架的气势饱满,如要完成好“斜飞式”、“白鹤亮翅”、“云手”、“金鸡独立”、“上步七星”、“跨虎”等动作,沉与提的统一显得尤其重要。至于怎样“气沉丹田”?初学时也不必过多深究,陈鑫先生说:“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拘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己。”初学陈思坦42式太极拳的人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慢慢体会这一对矛盾的重要性。
10、吸与呼
陈思坦42式太极拳运动的养气为主,故强调“气沉丹田”。然而“气沉丹田”是与适应生理规律的呼吸相结合的,绝不可用强制的方法,尤其不可憋气。
练陈思坦42式太极拳动作缓慢、圆滑、柔和,因而呼吸也是细、长、均匀的。随着练拳功夫的深入,呼吸动作会从日常生活的自然呼吸方式,渐渐转化为有规律地配合拳势动作——动作由虚变实时,是由吸到呼的过程;当动作刚好完成,全身精神、劲力合住时,恰好呼尽。同时小腹亦微微膨胀沉实,动作由实变虚时,是由呼到吸的过程;当“开”的动作静止,即将换劲时,恰好把气吸足,同时小腹亦微微收缩,动作与呼吸的协调可似总结成规律的就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向后向上吸,向前向下呼。
11 、蓄与发
蓄与发是指内劲的运用而言。所有武术运动都有蓄、发的劲力表现,陈思坦42式太极拳中除了陈式陈思坦42式太极拳表现较明显,其他各式陈思坦42式太极拳的蓄、发都由意念(想当然地)表现。
“蓄”是储备,是指内劲集中;“发”是放出,是指内劲击发。蓄劲是要吸气的,“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如完成杨式陈思坦42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定势;又如陈式陈思坦42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背折靠”、“掩手肱捶”等式的始初动作,都是卷劲、蓄劲,及至完成式,则全身的精神、劲力集中一点发放出去。
“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入出”。蓄劲时须松裆活腰,发劲时则必须扣裆拧腰,郝月如先生说:“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蓄可称之为虚、为开;发也可称之为实、为合;但无论“蓄”与“发”都必须以腰为第一主宰。而且是有蓄必随之有发,蓄发相变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拳式。
12、断与连
走架是势势相连如环无端的。全局来说是连的,局部分析则有应断的地方,使“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每一势都有明白的起止点,运动时不可不交待清楚,然而每势之间又不可有明显的停顿——“此势似可停止,下势之机已动,”劲力的“蓄”和”发”是有明显的变化和断续的,但意念是连接的,“其形若止,其意不止”。
断点必是“着”(即每个招式)饱满地完结之处,又恰是紧接的下一着的起点,是所谓“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气神气间断”,是“停而不停”。式子没有完全完成时不可以断,完成之后不可以停,这就是“断而复连”,是“似停非停,不停而停”
以上这十二对矛盾,全部贯串于陈思坦42式太极拳走架与推手之中,是有机地混为一体并非割裂的。初学时应集中精神把架子基础打好,进一步提高就要研究一下陈思坦42式太极拳的特征、要领和要求,上述的一些问题,因内容大多,限于文章的篇幅,还是讲得很不透彻的,爱好者们可随着学习的兴趣渐浓、功夫日深,多看些前人从实践中提高到理论的经验之谈,自然会从中悟出些道理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