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42式太极拳如何保持平衡
在42式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动态中,要全身松柔,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丝毫僵滞之力,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即使有明师指导,也只有经过长时期盘架的磨练,才能逐步达到,而且是没有止境的。
这中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要领,甚至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太极拳的要领,都直接或间接与松有关。有一不符合要领处,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走架的松柔。
当然,这不等于说松没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
行功走架首要的就是求得自身的平衡。如果在走架中身势不稳,为了使身体由不平衡变为平衡,必须通过肌肉与关节的收缩,来恢复平衡,这样就产生了力量,造成肌肉与关节的紧张。因此,掌握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方法,对于实现松这一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能够求得平衡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用当今科学的观点来看,在42式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已身体重心的问题。在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往复变动,且应始终控制在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某一只脚脚掌的正上方为其极端情况),绝不允许有所偏离。
重心离开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力学上叫做重心偏离基底,就会出现身体倾倒的趋向。在行拳开与合的过程中,重心是容易控制的,一般不会发生身势不稳的现象。
但是,当遇开合变换、出脚收脚时,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这时,若按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做,就能有效地控制重心,使重心得以平稳转移,从而实现行拳的轻灵、沉稳。
方法一
如欲收回一脚,先外旋另一脚相应的腰胯,将欲收回之脚跟旋离地,使欲收回之脚全虚或近乎全虚(脚尖不离地);再内旋该腰胯,并将腰部之劲运于胯,达于腿,牵动脚,将脚轻轻提起收回。注意:其劲必须节节连贯,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为了使习者明了此方法的实质,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让我们进一步来剖析这一方法。为使叙述不致含混,设我们要收回的是左脚。先外旋(右转)右腰胯,将左脚全虚或近乎全虚。
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跨的外旋,使重心平衡地向右脚方向转移。但此时身势已失去完全中正,即便左脚全虚,重心也不在右脚脚掌当中的正上方。再内旋(左转)右腰跨,并运用腰跨之劲将左脚提起收回。
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跨的内旋,将身势调整中正,在提起收回左脚时,重心完全位于右脚脚掌的正上方。这样,在提收左脚时,右实脚只有垂直向上的承重之力,脚掌满地踏实;全身其它部位的肌肉、关节,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特别是左脚的胯、膝、踝三大关节,得以充分松开,去完成下一个动作。
让我们以左搂膝拗步掌接右搂膝拗步掌为例,来说明这一方法。腰带左脚外撇约四十五度,外旋(左脚)左腰跨,将右脚脚跟旋离地,直到右脚接近全虚(右脚脚尖不离地)。内旋(右转)左腰跨,左跨微沉,用腰跨之劲将右脚轻轻带起收回左脚的右侧。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
方法二
微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松肩是太极拳要领之一。
但是,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在前面所举的左搂膝拗步掌转移接右搂膝拗步掌的例子中,倘仅靠左腰跨的外旋、内转,尚不足以轻灵地完成这一转换。若在左腰胯外旋、内转的过程中,再结合以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则提收右脚就会变的轻灵、圆活。
这就是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说:“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当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时,继续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让在沉出右脚的过程中,将重心稳稳收控在左脚脚掌的正上方,直到右脚脚触地。这样的出脚,也就会像猫儿般的轻灵。
42式太极拳以分清虚实为第一义。太极拳脚的虚实问题,实质上就是身体重心问题。脚的虚实变化,就是身体重心在两侥之间的往复变动。当重心偏靠在哪只脚的一边,该只脚就为实,而另一只则为虚。
当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脚的正上方,则该只脚就实到极点,而另只脚则虚到极度。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两脚的虚实变换,应当是渐进的,不可以突变,要此虚一分彼实一分地过渡。
这就是说,身体重心的转移,应当是连接的、平稳的。如此才能使行拳如行云流水,既无断续处,也无凸凹处。如果在两脚虚实的转换中,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就能完成身体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实现上述对脚的虚实变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