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有哪些流派
“气功”作为养生方法而家喻户晓,风靡全国乃至于称誉海外,还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情。然而我国的气功源远流长,据有的学者考证,从成书于殷周时代的《周易》一书中已可找到古代习静养气的渊源。至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的《老子》、《庄子》中有许多章句反映了气功修炼的内容。
从《庄子·刻意》篇所述来看,以臻“寿考”为目的,修习“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上术习以为风,表明至迟在战国时代已有了相当一批气功家。这从我国现存古的战国初年(公元前380年)气功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所载可资佐证。该玉佩刻有45个字的铭文,其曰:
行氣(气),实(吞)则滀(蓄),(滀)则神(伸),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伺则明(萌),明则张(长),张则復(复),復则天,天兀春(桩)才(在)上,堕(地)兀春才下。巡(顺)则生,逆则死。
具体描述了行气(吐纳)的过程为:吸气而后,气自上往下蓄于腹下,既定而固气已;然后,则如草木之萌,由下而上行至巅顶,是为呼气。因此,吸气时气贯注于腹地.呼气时气上引至头巅,是行气的要诀。显然这并非是一般的深呼吸,而包涵有气的意念导引的意义,故而郭沫若认为“这是古人所说的导引,今人所说的气功”。(《奴隶制时代》)
“气功”一词所出较晚,据文献载述,晋代许逊在《净明宗教录》中有“气功阐微”之语,而于《灵剑子》中说明了“气若功成,筋骨柔和,百关调畅”的炼功后的效应。现代所称的“气功”,实际上赅括了古代吐纳、导引、服气(食气)、胎息、行气、练内丹、禅定、止观等不同的称谓和方法。我国的气功家刘贵珍认为气功是一种以培养元气为主的自我锻炼方法;也有人认为气功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体育锻炼方法;更有人认为气功是一种自我生物回授法,即在生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上主动调节自身的意识精神,使之恢复自然状态。
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气功呢?宋人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称气功是“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的养生方法,可谓要言不繁。“以我之心”者,说明气功首先必须是意念的锻炼,也就是意守入静的“调心”;“使我之气”者,体现了在入静的基础上进行气的锻炼,即“调息”以和畅气血,疏通经络;“适我之体”及“攻我之疾”则反映了气功锻炼后强身与保健的两种积极效应。
气功锻炼到一定的程度,练功者体内某些部位会出现一些异样感觉。引起各种异样感觉的“气”,气功称之为“内气”。随着不同功法修炼者的不断修行,内气可逐渐增强,并在其意念控制下运行于体内,自主调节和协调脏腑生理活动,产生诸如降低代谢水平、增强免疫机能、改善和提高生理效价等综合效应,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作用。
当内气蓄聚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从练功者体内某一部位发放于外,称之为“内气外放”,也就是日常所谓的发放“外气”。发放外气者可以“布气”以治他人之病,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早就有所记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就记载了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晋·方技传》有幸灵者……吕猗母足得痿痹病十余年,灵疗之,去母数步坐,瞑目寂然。有顷,曰:扶起夫人坐。猗曰:夫人得疾十年,岂可仓卒令起耶?灵曰:且试扶起。两人夹持而立。少顷,去夹者,遂能行。
此则载述,将幸灵布气治痿痹久病的经过及其疗效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苏轼载引之后,更以己所历验之事为征,指出。
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盖若之曾遇得道异人于华岳下云。
有关气功内气本质及其外放现象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重视,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召开了多次世界性的气功学术会议,它不仅被证实了确有其防病治病和强身益寿的物质基础,而且被认为是研究人体生命秘奥的一个突破口。国外学者指出,对“气”的本质和气功原理的研究,涉及到的是自然界中复杂的一种运动形式,即意识和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因此不仅这方面的研究引人瞩目,其发展前景也是极为诱人的。
气功在我国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练功者的勤修苦练,不断得以提高、创新和完善,以致形成了各种流派。若从其发展的源流看,大致可分为医、道、释、儒、武等五大流派,并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医家以防病治病为己任;道家注重修炼精、气、神,以冀长生;释家主张清静养性,求精神之超脱而轻于修命;儒家则以正心养气为要务;武术家则练筋骨以壮力,以强身御敌为主。
气功的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本身即属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历代医家研习气功而卓有成效者甚多,医学著作中有关气功的文献资料亦复不少。如传说中黄帝时期的良医俞跗、春秋战国时的文挚、扁鹊,乃至汉之张仲景、华陀,晋之王叔和、葛洪,隋唐时的孙思邈等多善其术而有高寿(见《医说》卷一)。
在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十分丰富的气功资料。如该书《异法方宜论》提到导引按蹻之术源出于中州大地,是因为中州之民“食杂而不劳”,“病多痿厥寒热”故有此治法的产生。《上古天真论》更提出上古有善于摄生而得其道者,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行“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术,从而始终能保持所谓“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的风姿而长寿不衰。
其“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三者,充分体现了气功里调气、调神、调身的要领。至若《素问遗篇·刺法论》虽非《内经》原文,其所论亦渊源有自。是篇对气功的防病治病功法有更加具体的记载。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入疫室而不传染呢?
其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天牝者,即人身真元之气。“天牝从来,从鼻息而下丹田,得其从来,复得其往,合五藏元真之气上出头脑,然后可入疫室。盖邪之所至,其气必虚,真气内存,发见于外,则邪不能入,疫可却矣”(《素问直解》高士宗注),显然这是古代医生入疫地诊治疫病时的气功防疫法。此外,该篇还介绍了肾病的气功自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