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大家知道是谁吗,相信很多中医学者都认识吧,他是一位伟大的中医,有很多关于中医的理念以及独特的见解。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路志正如何叫我们学好《难经》一书的,一起来看看吧。
《难经》一书一共有八十一难,主要是通过质疑的形式解释《内经》的理论性著作。它的注释发挥到理,剖析疑问,以示范后面学习的人,确实是学习《内经》的桥梁。
在解释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补《内经》之所未发,扩前圣而启后贤,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难经》的概况
《难经》一书,大多数注家认为是秦越人所作,杨玄操、吕复、王祎、李马间、冯承熙、滑伯仁、陈修园等人都持此说。杨氏云:“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所作也,越人受长桑居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洞彻脏腑,刳肠剔心,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似,乃号之为扁鹊。”
《旧唐书·经籍志》也说:“《黄帝八十一难》二卷,秦越人撰。”但也有人认为《史记》未言越人有著作传世,《汉书·艺文志》亦未载《难经》之名,且其内容受五行纬说家的影响非常明显,据此推断其为后世伪托之书,成书于西汉之后。我认为,仲景既称《八十一难》为古训,可见其成书于汉朝之前。盖秦汉之前医书多是口传心授,其后又辗转传抄,讹误在所难免,改动亦属必然,特别是经过后世医家的编次,已非原貌。因此可以说它与《内经》一样非出一时一人之手笔。
《难经》全书八十一节,分为六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荥俞经穴、针灸补泻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和发挥。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主要讲脉法;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主要谈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重点阐述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主要论述病因病机与部分病症;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主要介绍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难经》对后世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难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早在宋代就被选作医学教育的教材之一。今将《难经》的学术成就择其要以示一二。
一、独取寸口,为后世不祧之祖
《难经》脉法具有独创性,在《内经》三部九候脉法的基础上,根据《素问·五藏别论》气口“独为五藏主”的理论,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称誉。独取寸口给后世以很大的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素问·经脉别论》认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素问·五藏别论》指出:“……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在此基础上,首先论证了“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的原理,“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肺与十二经脉有密切的关系,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是十二经脉经气汇聚之处。因此,通过寸口脉象变化,可以诊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邪正盛衰,确立了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
《难经》把《内经》的全身遍诊简化为寸口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十八难》指出:“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在确定寸、关、尺的部位时,首先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有人认为这是《难经》“独得之秘”。三部各有浮、中、沉,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候以“菽”之多少的轻重来说明诊脉时下指取脉的轻重手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难经》的三部九候虽与《内经》的三部九候名称相同,但名同而实异。
其次,《难经》还强调了尺脉的重要性,《十四难》说:“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十八难》进而讨论了寸口三部脉所配合的脏腑,这样“独取寸口”诊脉法初具规模,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后世脉学,如王叔和的《脉经》、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虽对中医脉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基本大法,仍不出《难经》所述的范围。《难经》“独取寸口”被近人张山雷氏誉为“后世不祧之祖”。
二、归纳经络、奇经八脉,补《内经》之未备
《难经》在继承《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撷其要点,对经脉的长度、流注次序的运行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诊断,作了论述,使之更加简明扼要,条理愈趋清晰。《二十五难》还提出“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的问题,认为手少阳三焦与心主相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有十二经。提出了三焦“有名而无形”的问题,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和研究。
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散见于《素问·骨空论》、《灵枢·脉度》等多篇,记述简要,不够全面和系统。《难经》始明确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的名称,与十二正经的关系、起于何处、止于何部以及为病等均作了较系统的论述,真是条分缕晰,一目了然。如《二十七难》具体列举了奇经八脉的名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二十八难》则进而补充了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部位及起止点,《二十九难》则更列举了奇经八脉的发病证候。
《难经》中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弥补了《内经》的不足,又丰富了中医经络学说的内容,对于后世经络学说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