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气血被视为人体健康之根本。气血充足,则人体生机勃勃,疾病难以入侵;气血不足,则人体虚弱多病,生命力减弱。因此,补气血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然而,补气血并非简单的吃一些补品或药物那么简单,它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否则即使补得再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补气血的方法有哪些?这其中的“三步走”原则——先健脾,后去湿,再养气血,便是补气血的关键所在!
第一步:健脾——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进而化生气血。若脾的功能失常,即使摄入再多营养,也难以转化为气血。所以,补气血的第一步就是健脾。
1、饮食调养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小米、莲子等健脾益胃。避免吃油腻、生冷、辛辣等伤脾食物。
2、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劳累过度,让脾胃在规律的作息中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3、适当运动
选择和缓的有氧运动方式,比如慢跑、快走、八段锦等,能促进脾胃运化,但强度不宜过大,以防耗气伤脾。
4、中药调理
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的中药,如四君子汤等经典方剂。
第二步:去湿——扫除气血障碍
湿邪过重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阻碍气血生成,故在健脾之后,须去除体内湿气。湿气重的表现有肢体沉重、困倦乏力、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
1、饮食避湿
减少吃肥甘厚味、生冷瓜果等食物,多吃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冬瓜、荷叶、薏苡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