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1健康北京视频:刘清泉讲夏季为何养阳

民福康养生 > 养生节目 > 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

图文作者: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责编:戴碧莹

发表时间:2024-12-06 13:40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本期嘉宾介绍

  刘清泉

  男,出生于1965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工作在急诊临床一线,是中国国内从事急诊临床一线时间长的医生之一,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曾荣获北京市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等称号。

  夏季注意养阳

  夏季的饮食要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少吃苦寒的食物可避免损伤心阳,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肺气,以免心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同时,夏季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过度出汗,以免造成体液失衡,电解质紊乱。

  《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养生应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方能病邪不侵,延年益寿。

  然而,时移世易,技术的进步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6月中下旬,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温,人们打开空调,穿上超短裙,吃着冰饮、西瓜,殊不知寒气和潮湿已经悄然渗入体内,不少人都出现感冒、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养生哲学根本的是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根据天人相应的原则,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阴阳,阴阳调和则身体健康,阴阳不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春夏两季气温逐渐升高,是人体与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生长以至达到旺盛的时机。人们的活动量相对增大,腠理开泄,汗液增多,特别是夏季,暑气逼人,常常导致阳气宣发太过,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所以古代医学在天人相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盛夏防暑邪

  夏季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但是,过犹不及,防暑邪也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度贪凉。张晓天强调,夏季要防因暑取凉,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比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肚兜”,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

  夏季养阳,就要保护阳气,不至于外泄过度。因此,大暑天不宜长时间室外活动或进行剧烈的运动,要防出汗过多,但也不能不出汗。外出时要尽量涂防晒霜,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避免在烈日下待得过久。

  长夏应适当地减少运动量,特别是在炎热的中午不要运动,以免中暑。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每锻炼1小时,应休息5-10分钟,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锻炼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地点以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公园等室外绿化环境为佳。

  长夏防湿邪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古人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又创造了“五时”,也就是长夏的概念。

  此时气候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长夏属于中医学的范畴,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中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多。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有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愈,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

  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会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

  脾胃为后天之本,长夏是湿热天气,脾脏生清降浊功能削弱,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而饮食养生是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

  长夏的饮食原则是宜清淡,少油腻,少甜食,要以温食为主,不要太寒凉,可在饭菜中多放些姜末;此时宜于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冬瓜赤小豆汤等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在居住环境上,则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科教,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苏ICP备15060253号-6 Copyright © 2010- www.jjdof.com 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