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1.对于本征氯喹及长效环氯胍等疗效相似,在长疗程抗疟化疗后病情可有好转,但见效较缓慢,且常于停药后复发。2.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可能发展至淋巴瘤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这种病人的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较差,有助于早期鉴定。3.病人若有脾功能亢进时需行脾切除术,术后血清IgM下降,血液学改变好转,但必须同时进行抗疟治疗,否则肝脏仍肿大,其组织学变化也不见好转。二、预后本病征的预后...查看更多>>
相关检查一、症状1.本病征的发病年龄范围大约为8~65岁,很少在8岁以前发病。2.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贫血(血红蛋白大多在60~100g/L)、肝脏及脾脏肿大等,以后者尤为明显。3.贫血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脏内血细胞的储存量增加、脾功能亢进、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及反复胃肠道出血等而导致红细胞寿命减短,但在妊娠时却可急剧降低。二、诊断长期抗疟治疗后脾脏逐渐缩小、血清IgM下降及肝脏组织学变化好转。血清检查可见I...查看更多>>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查看更多>>
预防预防疟疾感染是预防本征的根本措施。主要是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1.个体预防是指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人,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2.预防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主要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