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般治疗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应考虑病人年龄、病变部位和范围、症状轻重、对生育要求、有无并发症等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法。
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是整个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药物治疗
1、目的
缓解症状,促进生育功能。
2、适用人群
年轻有生育要求的轻度病人、已有子女的中重度病人、输尿管、膀胱、肠道等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估计手术困难者。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和手术后复发的治疗。
(1)假绝经疗法
①达那唑(丹那唑):
适用于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明显或不孕病人,也可用于保守手术前药物准备。
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活剂(Gn-RHa):
Gn-RHa对垂体有双相作用:短期应用时刺激垂体细胞合成,贮存并释放促性腺激素;长期应用后Gn-RH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引起卵巢的雄激素下降,形成药物绝经。
(2)假孕疗法
①孕激素:
长期应用孕激素模拟孕期内分泌变化,使异位内膜出现蜕膜样变、局限性坏死和腺体萎缩消退。
②孕三烯酮(内美通):
一方面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使LH、FSH下降,抑制卵巢功能,导致血雌激素、孕酮水平降低;
另一方面直接抑制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导致闭经及异位病灶细胞的失活退化。
(3)高效孕酮类药物
对痛经明显而病变较轻的无生育要求者或未婚女性适用。
(4)雄激素
有抗雌激素作用,小剂量疗法可缓解痛经而不抑制排卵。
(5)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是非类固醇的抗雌激素复合物,通过进入靶细胞并与雌激素竞争性地结合细胞核内的雌激素受体蛋白,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二、手术治疗
1、腹腔镜激光疗法
是目前国外最流行的治疗方法。用C02激光烧灼病灶,分离粘连,切割内膜囊肿。
2、剖腹手术
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目前仍存在着争议。传统治疗是仅切除卵巢,大多数外科医师因怕术后并发症,仅在出现肠梗阻症状时方行肠切除术。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生主要是血瘀所致,故在治疗上始终不离活血化瘀。
针对瘀血这一实质,以活血祛瘀为主,再根据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益气补肾,清热消症等法。并在治疗时结合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及不同体质分别论治,因势利导,扶正祛邪。并可配合针灸,中药外敷及灌肠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一、中成药
1、妇女痛经丸
(1)作用:具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2)适用人群:主治痛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3)用法: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2、少腹逐瘀丸
(1)作用: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
(2)适用人群:主治痛经,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3)用法:每次1丸,日2次,口服。
3、调经益母片
(1)作用:具有清热散瘀之功效。
(2)适用人群:主治痛经,适用于瘀热型痛经。
(3)用法:每次20~30粒或5~8片,日2~3次,口服。
二、验方
1、异位粉
(1)用法:地龙、土虫、蛰虫、蜈蚣、水蛭备等份,研粉末,装瓶备用或装入胶囊备用,每次2~3g,日2~3次。
(2)适用人群: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配合口服药治疗。
2、活血化瘀方
(1)用法:三棱15g,莪术15g,生蒲黄12g,五灵脂12g,桃仁9g,水煎服,1日1剂。
(2)适用人群: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不孕者。
3、化瘀通腑丸
(1)用法:醋制生大黄,醋制炙鳖甲,琥珀、按2:2:1比例研粉制丸,每次2.5g,每日2次,饭前开水送服,月经期不停药,连服3个月为1疗程。
(2)适用人群: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实证者。
三、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合谷、三阴交,每日1次,连续7次,每次留针20分钟,经前或经期治疗。
2、耳穴压籽
取穴子宫、内分泌、肝,用磁粒或王不留行敷贴穴位,每日多次按压刺激,用于治疗痛经。
3、沿任脉上下按摩
起于神阙,逐次按摩气海、关元、天枢、四满、归来、子宫、气冲穴,每穴按摩1分钟,从经前7天开始,至经后3天止,适用于痛经为主者。
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气滞血瘀
(1)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2)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3)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若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用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有症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多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1)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2)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3)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若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阳虚内寒者加人参15g,熟附子15g,仙灵脾20g;湿邪较重,兼有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5g,橘皮10g,泽兰15g,茯苓20g。
3、气虚血瘀
(1)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月经量或多或少,色谈暗质稀,有块,舌体胖,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2)治法:益气补阳,活血祛瘀。
(3)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3Og,当归2Og,赤芍15g,地龙20g,川芎1Og,桃仁15g,红花15g。汗出畏冷者加挂技15g,白芍15g;腹痛剧烈者加艾叶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没药15g;恶心呕吐加吴茱萸15g,干姜10g,姜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芦巴15g,补骨脂20g。
4、热郁血瘀
(1)主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拒按,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月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周期提前或经期延长,量多,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性交疼痛,舌质红,或边尖有瘀点,瘀斑,苔黄,脉弦数。
(2)治法:清热和营,活血祛瘀。
(3)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5g,红花15g,当归20g,生地30g,赤芍20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10g,牛膝10g,甘草10g,桔梗10g,丹参20g,丹皮15g。经行发热者加黄芩15g,青蒿15g;大便干结加大黄15g,枳实10g;腹痛者加鱼腥草20g,地鳖虫15g,五灵脂15g;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栀子15g,黄芩15g。
5、肾虚血瘀
(1)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腰部酸胀,月经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块,不孕,头晕目眩,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2)治法: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3)方药: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5g,茯苓20g,当归20g,枸杞子20g,杜仲15g,菟丝子2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白芍20g。腰背酸痛甚者加仙灵脾20g,寄生15g,狗脊15g;大便不实加补骨脂20g,赤石脂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