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戈谢病
一、症状
本病因β-葡萄糖脑苷脂酶减少或缺乏,使葡萄糖脑苷脂不能分解成半乳糖脑苷脂或葡萄糖和N-酰基鞘氨醇,因而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大量沉积,引起组织细胞大量增殖。由于酶缺乏的程度不同,症状可有较大差异,同一家族为相同类型。
临床表现
由于β-糖脑苷酯酶缺乏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
1.肝脾受累
肝脾进行性肿大,尤以脾大更明显,肝功能异常,脾功能亢进,可有淋巴结肿大。
2.骨骼受累
儿童生长发育落后,甚至倒退。骨和关节受累,可见病理性骨折。X线显示骨质疏松、局限性骨破坏,股骨远端膨大,似烧瓶样,是典型X线征象,有些合并股骨颈骨折或脊柱压缩性骨折。化骨核愈合较晚。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
3.肺受累
有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X线胸片有肺浸润病变。
4.眼部受累
可见眼球运动失调、斜视、水平注视困难、球结膜对称性棕黄色楔型斑块、基底在角膜边缘、尖端指向眼眦、先见于鼻侧后见于颞侧。
5.皮肤受累
可见鱼鳞病,暴露部位皮肤可见棕黄色斑。
6.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可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颈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强直、剪刀腿、行走困难、全身肌肉萎缩、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喉痉挛、惊厥发作等,脑电图异常。
二、诊断标准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少年儿童最为多发,幼儿尤多。根据发病的急缓、内脏受累程度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将GD分三种类型:
Ⅰ型(非神经型、成人型、慢性型)、Ⅱ型(急性型、神经型)和Ⅲ型(亚急性型、神经型)。同时根据亚急性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又再分为Ⅲa、Ⅲb和Ⅲc。
(1)Ⅰ型
慢性型又称非神经型。犹太人种发病率高。学龄前儿童发病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发病越早,酶活力越低。常以脾脏大就医。进展可快可慢,进展慢者,脾脏大尤甚,有时有脾梗死或脾分裂而发生急腹症症状。通常Ⅰ型患者GBA的活力相当于正常人的12%~45%。按病情进展可分为3期:
初期
一般状况好,仅有脾肿大和轻度正色素性贫血,生长发育接近正常。
中期
肝脏逐渐增大,但脾脏肿大更明显,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随着贫血的加重,面色逐渐苍白。由于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多减少,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皮肤及黏膜呈茶黄色,常误诊为黄疸,表露部位如颈、手及小腿最明显,呈棕黄色。部分病人关节症状出现较早,可有骨和关节隐痛。
晚期
各种症状逐渐加重,贫血显著,白细胞与血小板明显减少,常合并感染和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淋巴结可轻度肿大。骨髓浸润时可致骨痛、关节肿痛,有时须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两眼球结膜可出现对称性棕黄色楔形斑块,基底在角膜边缘,尖端指向眼眦,先见于鼻侧,后见于颞侧。若肝脏浸润广泛,可出现肝功能损害,食管静脉曲张和凝血因子的减低,尤其是Ⅸ因子缺乏较常见。肺累及时可影响气体交流而涌现症状。四肢可有骨痛,甚而病感性骨折,以股骨下端最稀有,也可累及股骨颈及脊柱骨。有脾功能亢进时可因血小板平添而有出血倾向。小儿患者身高及体重常受影响。
(2)Ⅱ型
急性型又称神经型、婴儿型。多在1岁以内发病,最早于生后1~4周出现症状,病情随起病早晚而不同,除Ⅰ型的症状、体征外,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患儿自生后即可有肝大、脾大,3~6个月时已很明显,有吸吮、吞咽困难,生长发育掉队表现。神经琐屑症状突出,颈强直、头后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踺反射亢进,最初变为软瘫,无反应。脑神经受累时可有内斜,面瘫等症状。易并发净化。由于病程悠久,多于婴儿期沦陷,因而肝、脾脏肿大不如成小儿脾大戈谢病晚期诊断人型明显,无皮肤色素岑寂,骨骼改变不显然。此型的GBA活力最低,几乎难以测出。多在2岁以前死亡。 常于2岁至青少年期发病,脾大常于体检时发觉,平凡呈中度肿大。病情进展迟缓,逐步涌现中枢神经琐屑症状,如:肌阵挛性抽搐、动作不协调、精力混乱,最初卧床不起。肝脏常轻微肿大,但也可进行性肿大而涌现肝功能重大损害。
(3)Ⅲ型
亚急性型也称幼年型。起病较Ⅱ型缓慢,可在婴幼儿期发病,多数在10岁左右出现。除内脏受累外,可有1项轻、中度神经系统表现。此型智力障碍较轻,智商在70左右。此型患者GBA活力相当于正常人的13%~20%。对于年龄偏小的病人,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较晚,故应观察再定型。根据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程度,又将其分为:
A)Ⅲa型
有2项或以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轻度内脏受累。
B)Ⅲb型
仅有眼球运动失调,伴进行性内脏受累。
C)Ⅲc型
眼球运动失调、进行性心脏瓣膜钙化和内脏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