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虫病
一、流行病学
此病几只发生在由日本北方诸岛、西南至澳大利亚、东南至南太平洋群岛的大三角地区此区螨蚴既是立克次体传媒,也是它的宿主恙螨幼虫叮咬把恙虫病东方次体传播给人。能在人体叮食的螨类(德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is等),生活史中只有恙螨这个阶段,体形很小,几近于微观色泽则很鲜明(沙螨“redbugs”)。恙螨就食于鼠及其他啮齿动物冠以“丛林”,是由于保持恙螨-哺乳动物的栖息繁殖关系,是围绕丛林和林中空旷地进行的当然也不仅限于此,其他地区如半干旱地区、沙漠和江河湖滩,也是啮齿动物和螨类营生之处。人类修路、除草、伐木或行军来到这些地区,就能遭遇丛林斑疹伤寒。局部地区疫情尤烈,说明恙螨及其啮齿动物宿主很少活动。螨类能通过产卵把立克次体传给下代,因此起到既是虫媒又是宿主的作用。
此病又称“红河热”及“洪水热”,因为雨季时此病发生增多。恙螨和螨类都是在温暖、湿润的情况下繁殖。
二、症状体征
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在1-2d内达39-40以上,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进入第2周后,病情常加重,神经系统的表现可有神经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两肺啰音等肺炎表现。少数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第3周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减轻至消失,并逐渐康复。但如未及时得到有效的病原治疗,部分患者病重死亡。中国南北流行的羌虫病东方地株毒力不同南方夏季型羌虫病临床表现重,而北方秋冬型表现较轻。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18天平均10天。急性起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结膜充血恙螨叮咬处出现一红色丘疹,可见于人体任何部位。丘疹增大、中心坏死即结痂而为焦痂。随着焦痂的成熟,患者突发头痛、发热发冷、周身不适顶部有水疱,几天后干燥,结黑色焦痂无自觉症状。于发热第5天全身出现暗红色斑疹及斑丘疹以躯干部明显一般在数天内完全消退全身淋巴结呈中度肿大,尤以原发病灶引流区淋巴结为著。肝脾亦肿大且有压痛。与其他立克次体病不同,本病在发热呈进行性升高同时,出现相对缓脉,且易并发肺炎。以后几天,这些症状更为加剧,体温也增高更甚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本病常易复发。
以后几天,这些症状更为加剧,体温也增高更甚。如未治疗即可陷于木僵或发生脑膜脑炎心功能失常包括轻度心电图改变如一度房室阻滞、T波倒置等。皮疹约于第1周末出现,为隐约可见的淡红色斑丘疹性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再向四肢发展。
第1周后期查体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有时肝亦可触及。虽然胸片可见间质性肺炎,但肺部检查常无何改变。心肌炎病人可能听到奔马律,心音质地不良,并有收缩期杂音。未治病例可以发现不同脑神经缺失征,如耳聋构音障碍及咽下困难等,但除耳聋可能持续数月外,皆为暂时性在越南发生丛林斑疹伤寒的87例(未免疫)美国士兵,都有发热头痛症状,46%有焦痂,35%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者85%。很多人被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不足异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至正常水平舔凝血障碍亦有但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证候的仅偶见。肝酶增高,反映肝细胞损害。蛋白尿常见。未治病例热程约2周,此后继以恢复期,长至4~6周。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本病常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