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基本流派之一,自创办和发展以来,也吸纳了很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关于和式太极拳的学习,它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孙式太极拳的学习要领。
根据和式太极拳前辈们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式太极拳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直五顺”这四个字,具体含义如下文介绍。
一、三直
所谓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
1、头直
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低头仰面,使头部正直,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也称顶头悬(或称悬顶、提顶、虚领顶劲)。
顶头悬,在各太极拳流派乃至其他武功当中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是武术身法的基本要领。
头直时,注意颈不要僵硬,也不能软塌,要自然竖直。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头直可使气血通达、神能贯顶、意能下达,时时处处做到精神鼓荡、周身轻灵,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
头正则颈直,颈直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可使外界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得到迅速的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及时反应,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
2、身直
这里的“身”,指人体的躯干。躯干不能左歪右斜,不能前俯后仰。身直,还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身直使腰脊中正,可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骶髂关节传至骨盆,通过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走化对方来力的同时或进步反击,或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
身直,就需要我们贯穿身法中正的要求,并且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贯穿。
躯干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躯干不直,劲不顺达。腰脊是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腰脊中正有利于气血的畅通。腧穴都在背部,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身直可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
3、小腿直
小腿,即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的部位。在行功走架时,膝不过曲,也不能不及,小腿与地面垂直。膝不过曲,能很好防治膝关节损伤和膝关节受力过重引起的疼痛。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运动方式是曲和伸,在膝关节适当曲时,小腿可做小幅度内旋和外旋,但不可做外撇或内扣运动,否则极易引起膝关节韧带拉伤。
人体在站立时,膝关节弯曲超过90度,膝关节受力明显加重,弯曲度与膝的受力成正比。膝关节弯曲过度时,突然起身发力或旋转不当,都极易造成膝关节损伤。
同时,膝弯曲过度,下肢气血流通不畅,造成小腿活动受限而使步法迟滞。但是膝弯曲不及就达不到练功的效果,因此要求小腿直,并在招式运行中更要注意适时调整。身体重心移动时,要注重调整承重小腿使其直;在膝关节弯曲时,要尽量不使小腿部有过度内扣或外撇。
三直是和式太极拳在练架时综合形成的态势,不可或缺。三直,能促使身体重心保持在垂直线上,从而保证运行中身体的稳定。
二、五顺
头、身、腿分别为人体的三节。《九要论》第三中说:“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明三节,拳规矩,练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顺就是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
在行功走架中,顺手时,手与小臂直,不能坐腕、折腕。手腕不顺则气血不畅,气力不能达掌指。同时,手向左去时,身顺之去。腿向左去时,脚也要顺之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动脚尖随势而动。
脚、腿、身、手在运动中要相互配合,特别是在转换方向时更要注重周身协调一致,无论前后左右,没有抽扯凹凸之形。
拳论中说:“以心行气,务令顺遂。”形以意统之,只有意顺才能形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五顺是太极拳周身之劲成为一家的先决条件。
顺,则周身通达自然。拳论中说:“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子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腿、身(腰)、手是主要的劲力源泉和通路。只有劲力通达,角度适当,才能专注一方,发劲时才能无坚不摧。如果在走架或技击时身体有一个部位不顺,就会造成相互牵扯而散乱,使周身难成一家。只有身体处处顺遂,才能随对方之势而进退,才能黏随不脱,听、引、化、发才能随手奏效。
周身顺遂也是实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的重要因素。和敬芝在《高手武技论》中说:“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只有顺,才能做到周身内外在前进后退中无丝毫散乱,得机得势一瞬把握时机,才能实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省力之技击效果。
和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求势势处处规矩到位,三直与五顺合而为用,使身体各骨节位置处于有序摆放状态,通过认筋识穴使人体处于顺遂自然的佳状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在技法上达到以顺制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