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非常广的一门功夫。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打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是太极拳的忠实粉丝。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众多流派中较受大家欢迎的一派。如何才能练好和式太极拳呢?首先要做到以下五点。
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六大基本要求
1、姿势正确
在练习和式太极拳的时候,首先是从站桩开始的,所以要懂身体各部位的姿势。
桩步基础打好了,再进一步学会定步劈拳(不跟步的打法),定步打好了再按照定步的规矩,习练活动劈拳。
必须使每个姿势动作由静而动,由单式到套路,处处符合规矩,周身三节安排合体,不可草率。
在练习的时候,无论是身体的什么部位,都必须要身正。
2、动作整齐
重在手脚齐进齐落,拳法、步法不先不后,同时并进。和式太极拳理论讲心气一发,四肢皆动。”如果能做到手脚一致,不仅动作准确,上下合拍,而且初步体现了周身完整统一。
练明劲功夫,为了求得手脚齐落,脚落地时可以震地有声,并与上肢发劲相结合。震地时脚要贴近地面,顺势向前(或向后)向下踩落,不要故意抬脚跺地。
初步打好基础之后,就可以逐渐形成暗劲,脚落地时无声或微带声响,进一步求得全身协调。
3、进退和顺
因为和式太极拳的拳法千变万化,所以,在练习的时候,要懂得融会贯通。
习练时不仅要手脚整齐,还要做到进退和顺,身体各部协调配合。
只有在进退闪转变化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方向、时间以及定式后的角度、位置安排得当,才不会发生姿势失中,动作僵硬,呼吸紧张,定式不稳等现象。
例如打炮拳时,打拳和上步虽然相合了,但如果前脚过分外摆或内扣,就会使腰胯歪扭,身体紧张,重心不稳。
后手架得过高过偏,也会造成后肩耸起,上体外斜。手脚不顺也必然会引起呼吸困难。拳谚说:“外不顺,内不合”,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从初学起就要注意协调和顺,三尖要对,四梢要齐,上下要合,虚实要分清,立身中正不偏。这样打起拳来才会自然顺遂。
4、均衡稳定
和式太极拳疾速有力,动静分明,“起势如崩墙倒,落地如树栽根”。习练中要十分重视均衡稳定。稳定能力是随着技术熟练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逐步提高的。
在基础阶段,要有意识地培养下肢力量和腰腿柔韧性,反复巩固基本动作和基本要领。特别要站好桩功,做到上松下实,基础稳固,气势贯于头顶脚趾。
打五行拳时,姿势要保持高矮一致,不可忽髙忽低。进退起落,力求轻灵稳健。
练十二形拳时,伸缩纵横,起落转换,都要“动如风,稳如钉”,落步以后,屈膝裹胯,脚趾扣地,上体不可摇摆散乱。
5、力量充实——初练和式太极拳,拳要紧,步要稳,脚要实,发势迅猛,劲力饱满
使周身各部肌肉在相互摩擦抗争中得到锻炼’凡下肢进步,前脚都要贴近地面,竭力直向前,后脚则全力向后蹬地,做到“脚踩中门勿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上肢动作凡是前拳用力外旋向外拨转(横劲)的,后拳就用力内旋向里扣劲;左拳向上钻,右拳就向下拉(后劲),两手要争衡对拔,彼此呼应。
两前臂要内外旋转,就像拧绳一样,起钻落翻,拧裹进退融为一体。两臂收放要贴紧身体,“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和身上的发劲完整相合。
6、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
易骨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和,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后宋岳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戏八段锦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
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息,虚空灵通之全体。
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