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统一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花八门、驳杂纷繁,分散、零乱乃至混乱的状态,不利于教与学及练与比。而简式统一教材、统一挂图、统一动作、统一拳式、统一教学,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竞赛、评估、考核提供了准则。它在推广中的发行图书里的文字、图例、线路示意具有模式性与规范性,为尔后出版的一系列武术、武学著作提供了范例,从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方面看,其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无与伦比的。
三、金无足赤——不足
对简式的高度评价并不妨碍我们合理地指出其不足。其实,其不足之处早在它创编之初,就有人士明确指出过。古语言:瑕不掩瑜。但瑕毕竟就是瑕。否定之否定总是不断重复。列宁曾断言:事物凡有明显的优势的必有其明显的不足。
笔者从17岁时开始练简式,播下了热爱的种子。之所以自己现在有所收益,都是因为我是从简式起步的。多年来,笔者主练太虚十二式,也练过杨式、武当等传统套路,也练过杨、陈、吴推广套路,学习过诸家的理论著作,始知简化确有其不足。
如不克服并引起相关的重视,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势必会原地踏步,效果不佳。练成假太极、肢体太极则完全可能。中老年人岂能经得住几年的弯路折腾?因此指出其不足,是一项善举。
我个人认为,其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精、神、意、气、心的训练强调不够,解说软弱无力,道法、心法不明;尽管也提了神、意、气,但轻描淡写,或隐约其辞,或语焉不详。失之泛化与浅表。二是对循经合脉内操内练的忽视。关于阴阳学说及其相关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的确有其神秘性,抽象性甚至虚无性。
以经络为例,解剖学无此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珍视先哲所遗留的宝贵财富。我曾在《百科知识》上看到报道英国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发现经络的存在,所绘之图谱竟然与出土文物中发现的两千多年前古人所绘经络图如出一辙,这位科学家高度评价了中国人老祖宗的智慧,认为其不可思议。
可见经络并非子虚乌有,且已被实践反复验证。而训练太极是必须循经合脉才能出功效的;三是若干动作技术上的问题,诸如李先生所言之“看手”弊病、起势、手挥琵琶中的弊端等。
当然,所说之弊病,还有待进一步甄别、讨论、辨识。既有不足,当然也就应该允许拳家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这并非贬低,也不是吹毛求疵。
现以简式代表性动作云手为例,摘其所述之要点如下:
1.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
2.两臂随腰转动,自然圆活。
3.下肢移动,重心稳定,脚尖向前。
这个要点的说明从“外”而言,并无不当。但“内”呢?尽管前面有共性说明,即意引动作,尽管提了腰脊,但心、意、神、气及内劲的具体要求一字不提,显然有所忽略。
下面笔者摘引李兆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对“云手”的释语:
云手,就其内操而言,确以腰为轴,敛之入骨,发之于毛,阴阳气脉,返还若一……夫人体元气血经纬,正奇相生,共通华道(《中国统真太极拳大典》第二卷第 71页)。就内操内练言合,云手反复运化,导致内循境界,从初的气脉循环导致周身气脉循缠。(《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第183页)
李先生所作的这种探索与揭示,以及对简式的尝试性地、实质性修订,显然是值得重视的。
这里须指出:李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对简式是十分重视的,他在其“统真大典”中,充分肯定了简式的基础性,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内脉内操有待增补的必要性。当然,李先生的意见也还必须进一步甄别、鉴定,由实践来检验。不过,我们从太极名家杨澄甫、孙禄堂及吴图南等人的武学理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内”的方方面面的重视。即便是筑基练初级功也不忽略。更不用说太极祖师张三丰、王宗岳等人的论述了。这更应引起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