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左转:以腰为轴向左转动,重心稍向右腿移,同时左手逆缠(手心朝外,大拇指领劲),右手顺缠(手心朝上,小拇指领劲),两手之间大约一小臂的宽度,两手与肩同高。要求在转动过程中,两腿
不动,松胯转腰。整个过程中,身法端正,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圆裆松胯屈膝。
4、右转:身体向下稍稍松沉(下坐的感觉),随后以腰为轴向右旋转,重心向左腿移动,右脚尖向外摆75度,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很自然地沿着上弧线型有旋转,逐渐变成左手顺缠,右
手逆缠(手心朝外,大拇指领劲),左手顺缠(手心朝上,小拇指领劲),两手之间大约一小臂的宽度,两手与肩同高。要求在转动过程中,两腿不动,松胯转腰。整个过程中,身法端正,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圆裆松胯屈膝。
5、跟步:立身中正,重心先向左腿坐下,随后左腿将重心推向右腿。在右腿屈腿承重后,左脚跟进。左脚尖自然下垂,合于右膝内侧。在此期间,两手形状不变,只是微微向右后棚出。
6、铲脚:右腿屈膝下蹲,松右胯,左脚跟内侧贴地向左上方铲出一大步,脚尖向上勾起。同时,两臂向右后方棚出。要求,立身中正,不向前爬。
7、移重心:两膝向外扩展,松胯圆裆,身体端直下坐成右偏马步。两掌立掌落于右膝上方,掌心相对。随后以腰为轴向左旋转,重心左移,逐步形成弓蹬步(左腿弓步,承载体重70%,右腿稍屈膝而
蹬步,承载体重30的重量)。同时,左手从左膝前经过裆前、右膝前再向上棚出,与胸同高,掌根朝外,掌心朝下;左手的移动与重心的移动相合。右掌留在右膝上方,掌心朝上。
8、虚步:左手向上,然后向下沿着脸面抹下,右手和右腿一起从下弧线向前于左手相合。右脚虚脚踮地,有臂前伸,右掌与腹同高,掌心朝上。左掌心朝下,轻放在右肘上方。
9、上:右手握拳,意念上提着右膝一起向上,右拳与额头同高;同时左掌向下按,落至小腹前,变为掌心朝上。注意,在右边提起的时候要松胯,不要让身体倾斜。
10、下:右拳右脚一起下落,右拳落于左掌内部的同时,右脚落地震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
成式之后,注意检查自己是否立身中正、圆裆松胯、含胸塌腰。腋下要留有间隙,胸部前合的同时,背部自然扩张,并从两侧向前卷合。
第三式 拦扎衣
拦扎衣的名称来源于古人交手对阵时的外在形状。古代中国男人穿长袍不利于行动,所以在和别人交手之前先用左手将自己的袍子前摆撩起来塞进腰带里,这就是“扎衣”;而右掌立掌向外拦挡对方,这就是“拦”。合起来就是拦扎衣了。
1、合:腿脚保持不动,屈膝松胯圆裆,臀部有下坐感。腰杆直立,尾骨下沉(以上要求实为金刚捣碓成式时的要求)。腰微左转带动两臂作如下运动:左掌立掌向右胯前按下,掌心朝后,同时右掌向
左脸外侧穿出,掌心朝后。两臂交叉相合故名合。
2、开:腰微右转带动两臂作如下运动:右掌从左上方沿上弧线向右方打开至臂与肩平,同时左掌沿下弧线经裆前至与肩平的位置。两臂打开,关节微微拔长。身体向下松坐。
3、合:左右两臂继续沿着圆弧线运动,收至胸前交叉成十字,两掌心朝后(朝自己的身体),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同时,重心沿下弧线移至左腿后,提起右膝,右脚尖靠在左膝内侧自然下垂。
4、开:左腿曲蹲,松左胯,右脚跟内侧贴地向右滑出一大步后脚尖翘起。此时左腿弯曲而右腿挺直,立身中正,两臂继续在胸前交叉。
5、下坐:右膝弯曲,右脚尖落地,两腿成左偏马步。
6、打开:腰向左转然后又转,带动两臂从左上方沿上弧线向右方运动。右掌向右下方砍去,左掌沿右胸、左肋后叉腰。同时,重心向右移动,形成有弓左蹬步。眼睛随着运动的手的方向运动。
7、成式:身体端正下坐,圆裆松胯,两脚尖朝前。左腿曲蹲,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右膝微屈以便右胯松活。尾骨垂直而下沉,以便立身中正;含胸塌腰,松肩沉肘,手指舒展,中指领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