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就陈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进行讲解,下面我们来谈谈对肩、腕、手的要求,要知道这三部分在我们学习太极拳当中用到的多且变化多的,所以还请大家认真阅读,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肩肘
肩的要求,之前已经提过多次,它是我们协调手臂力量的关键部位。
“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肩关节要向下向外松开,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
拳论讲:“转关在肩,折叠在腕。”也就是说,解脱擒拿 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肘,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节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关节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肋”的作用。
由此可见,肩的作用不是唯一的。
同时,还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约一个拳头的空隙,以利于手臂的旋转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转,虽然要求轻灵,但不可漂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和软化,处处要力争圆满,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但是这种功夫必须日久才能达到。
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功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2.腕
陈式太极拳有竖腕、坐腕、折腕、旋转腕等多种变化;是随着动作的需要,身法的协调而变化的。如搂膝、懒扎衣、单鞭等势,手掌都应竖腕;掩手肱拳、云手、当头炮等势应直腕;抱头推出、六封四闭等势应坐腕;懒扎衣转六封四闭和高探马下边的过度动作,三换掌等势,应折叠腕;六封四闭前边的过度动作,倒卷肱转换动作等势,应旋转腕。
腕的变化比较多,运用也是非常广泛。
但是,不论千变万化,必须结合身法,以中气运行而变化之。既要使腕部灵活多变,又要使腕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决不可为了花哨好看而变为浮漂软化,失去腕部的捧劲,这样在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
3.手
陈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拳论说:“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每一举一动,其运化在身,表现在手。”又有“梢节领 (手为梢节),中节随,根节催”之说。从手型讲,主要有掌、拳、勾三种。下面分别论之。
(1)掌
陈式太极拳对掌的要求是瓦拢掌。就是拇指与小指有相合之意,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五指均轻微合拢,但不可用力,掌心要虚。
有的拳家主张“三空”,即掌心、脚心空、心空。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拳式的运动中也会有变化。如在运劲与合劲时,掌心要虚;在开劲与发劲时,掌心就要实。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顺有逆,在手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在做逆缠丝时,拇指领劲向外按 (如:六封四闭为左右双逆缠),内劲由拇指细食指,到中指,依次贯足指梢;在做顺缠丝时,小指领劲向里合 (如:云手一势往里合劲时,皆为顺缠,往外开时皆为逆缠),由小指到无名指到中指,一直合于拇指,都是随着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也就是力达指梢。
只是陈式太极拳在运行中除随着身法与手臂的旋转依次贯注指肚外,思想意识与眼神都是贯注于中指。陈鑫说:“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
(2)拳
陈式太极拳的握拳形式是以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卷曲,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上,提成拳形,但又不能握得太紧。
如握太紧会使整个手臂与半侧身体肌肉 的紧张度增加,呈现僵硬,内劲不能顺利达到拳顶。所以拳论有“蓄势散手,着人成拳”之说。也就是说:在蓄劲时要虚握拳, 在发劲着人的一瞬间成拳,力贯拳顶。使劲由足而生,行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达到拳顶,周身完整一气。
但注意在发拳时腕部千万不能软,拳顶不能上撩,也不能下栽,必须直腕。如腕部软塌,拳遇实物,就会受伤。
(3)钩手
就是五指合拢,腕部钩住放松,不能形成死弯。如用力死钩,会使腕部与臂部僵直,失去灵活,阻碍经气的循行。钩手可以锻炼腕部的旋转,含有叼手,擒手与解脱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练习中对钩手的动作意义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