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修炼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强健体魄,而且还在于它对于人体内息的调理及内气的提高,即我们广泛意义上的气功。下面小编就以陈式太极拳为例从多个角度就具体为大家阐述一下。
与其它太极拳一样,陈式太极拳也注重内气的修炼,练习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来增长自己的内功修为。
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基本分两大类,以静为主的称为静功,如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以动为主的称为动功,强调以动功为主,特点是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包括意念指导下的自我按摩。 初,气功没有名称,被称为“舞”,秦朝宰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所说“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功进入低潮期,但是气功学毕竟是一门学问,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武术一样是被世界承认的中国国粹。作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中医的健身祛病技术,同时具备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实践。全国中医院校一直设立气功课程,有专门的《气功学》课本。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它的存在性和科学性。
气功的养成,非朝夕之间,首先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练习习惯,每天坚持修炼。如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气功有三大要素
调心
《太极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身”,我们在陈鑫《太极拳图说》中太极拳卷一的无极象图写到: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双手下垂,身桩端庄,两足并齐,心中无一物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而后接着又在下篇太极象图中再次提到:言此初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给学生讲述打拳开始就要学会如何调心,一上场就要进入一种安静的气功态,以后的章节更多的提到调心的重要性,例如:“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而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调息
息指气息,呼吸的意思。调息就是指练拳时学会运用气息来锻炼身体。太极拳锻炼的是腹式呼吸。人类只有在胎儿和婴儿时期以腹式呼吸为主,从学走路起,就改变为局部胸式呼吸为主了。由于呼吸方式的改变,大部分肺叶细胞长期闲置不用,失去其活性,使肺活量变小,从而影响人类的寿命及潜能的发挥。寿命长的动物,大多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如龟、蛇。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静止,惟以意思运行。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下,呼吸柔和细缓,与全身运动协调。
太极拳要求“宽胸实腹,意注丹田”,这种呼吸在生理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腹式呼吸需要舌尖要轻轻顶住上腭。在这种方式下肺活量能加大,呼吸却变得轻缓。它能带动腹部和盆腔内脏的运动,通过腹腔和盆腔压力的改变,使血液回流加速,脏器活动变得活跃,从而改善消化、造血、生殖泌尿、内分泌及淋巴系统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加免疫力,加速毒素的排出,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之前,小编有和大家介绍过调息的基本方法,其中“腹式呼吸法”就是气功练到一定境界的典型表现。
调身
即调整身形。无论是在动功的形体引动,还是在静功的卧功、坐功以及站桩中,调身都是不可偏废的功课,是气功的要旨,气功的调身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调整。调身就是调整筋、膜、骨、肉等之间的相对运动。人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了不利于气血流通的错误姿势,导致了身形的偏颇,克服这一偏颇才能使人健康。
主动调身的过程是运用意识与自己的身形和动作结合起来的过程,可促进人体内的气血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有利于精神的安静和真气的生长,能使全身各部分变得灵活,使神经系统对人体机能的控制和调整变得更为灵敏。
综上所述,陈式太极拳是中医养生文化和武术理论实践的完美结合。陈式太极拳首先练的是养生气功,其次才是防身技击,两个方面互相促进,意和气绝对不是空谈。如果不先通过刻苦练习拳架来修炼内气,而只把精力放到太极拳的实战性的武术技巧和运用上,就违背了太极拳练习法则,不但不能练好拳,甚至会出现肢体关节,脏腑经脉受损伤的偏差。
太极拳正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的人正领悟到它的真谛,要作为合格的传播者,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使太极之花开遍世界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