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当清晨或者傍晚,都会有很多老年人在公园里练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很不错的养生运动。中老年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而且可以修身养性。陈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发展源远的一派,有老架和新架之分。就让我们一起探讨陈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吧!
陈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老架是在清初的时候创立的。
老架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
这两套拳法都是先人经过很多的用心才编排出来的,虽然动作和速度都不同,但是它们都符合刚柔并济的原则。
陈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
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
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
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
④在运动的时候,动作要融会贯通,该快的时候应该快,该慢的时候应该慢。
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
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
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
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
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的身法
身法是拳术的根本,本固而枝荣。如果身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具体要求是:头宜正直、自然,以意徐徐上顶, 虚若顶物.但不可用力.此为虚领顶劲。
二目平视,以 一手为主,眼神随身体的转动注视其手中指。嘴唇要 合。舌尖轻顶上腭:耳听身后。精神集中,使百会穴与 会阴穴上下遥遥相对,以利任、督二脉相通。
因为要气 沉丹田,所以首先应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沉肩坠肘", 并同时配合“塌腰”。
腰是上、下肢转动的关键。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 于腰”、“腰为车轴”等等,足以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陈式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来实现的。
腰力运用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劲速度。练习时,无论是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实的动作,腰部都 要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
这样既能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稳固、沉实,也使动作更完整、圆活。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 明了太极拳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
腿部的姿势直接关系着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于腿部的要求是:圆裆、开胯。这样的姿势不 但可以保证进退灵活,且对沉气也很有帮助。
再则,膝盖应微屈,与脚跟对照,不能外露,不要东倒西歪,不然就会像房子的顶梁柱不正,房子就有倒塌之虞。脚趾、脚跟抓稳地,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太极拳身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