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势【运手】
重心右移,同时左手向右上方划出与头同高,右手内旋与左手相合;重心微向左移,同时双手向左运至胸前;重心右移,双手向右运出,左手与头同高,右手略低于肩;重心左移,双手向左上方运出;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旁,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向右运出;提左脚向左横开一大步,双手继续向右划弧;重心左移,提右脚并步,左手外旋置于前方,右手内旋右腹前;后三步同前。
第六十四势【高探马】
重心左移,左手由下经胸前向左划出,与肩同高;提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双手向下内旋划弧合于胸前;重心右移,身体先左再右转,左手外旋,拉开至左上方略高于肩,右手外旋向下置于右髋外侧;重心左移,左手微内旋,右手经外向上划弧与肩平;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足收于右足旁,脚尖点地,左手内旋收于腹前(掌心向上),右手向上,由后向前,右肘于左掌上;左手向下收于腹前,右手向右侧推出,掌心向下(面向北)。
第六十五势【十字脚】
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左手向右上方划出与右手相合,随即左手外旋右手微内旋于右侧前方;身体微左转,左手向左划弧至左上方,右手划弧下落于腹前;重心右移,左脚提起上半步,脚尖点地,身体右转,同时双手左上、右下划弧,交叉于胸前;提左脚向左前方开步,脚跟着地,同时双手左下、右上划弧分开;重心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再右转,左手向上、向内收于左胸前,右手由上向下、向内划弧至左肘下;右脚向左前方踢出,向右做扇形外摆,同时左手向左与右脚面迎击,随即右脚下落(面向东北)。
由七种拳架看陈氏太极拳
一、传世的陈氏太极拳有多种法,温县陈家沟陈正雷所练的陈氏拳,称为老架。其一路拳第八式“搂膝”,在其它传世陈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氏大架中的“手挥琵琶”与这个“搂膝”很相象,套路结构及出现的顺序也很接近。众所周知,杨氏拳源于陈家沟之陈氏拳。从1849年前后杨露禅闻开陈家沟,到1935年以前杨澄浦定式杨氏大架拳,前后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以杨氏拳为参照,可以看出陈正雷演练的陈氏拳,确是当年陈氏拳中兴大师、14世陈长兴所传的陈氏正宗老架。陈家沟人至今大多练的是这种拳架,陈氏18世陈照丕是这套拳的传人。60年代陈照丕回归故里陈家沟,陈氏19世陈小旺、陈正雷皆受其教益。这套拳架还可以与陈小旺所著《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相互对比参考。
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这趟拳的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腰胯带动而已。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