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全身反应
①低血糖反应
常见于消瘦糖尿病Ⅰ型(IDDM)病人,或脆性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亦可见于糖尿病Ⅱ型(NIDDM)患者。
一般由于胰岛素剂量过大,进食太少或不按时,或由于运动、体力活动太多,也可见于口服降糖药过量,偶因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前时功能减退而发生,极个别由于伴发胰岛B细胞瘤。
主要症状有心悸、出汗或引起精神神经症状,重者可惊厥、昏迷甚至死亡。较重者应立即静注50%葡萄糖2O~49毫升,继以静脉滴注5~10%葡萄糖。
②过敏反应
少数病人可过敏反应,如草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极个别可有过敏住体克.此种反应大多因制荆中含有杂质所致。轻者可采用抗组织酸类药物治疗,重者必须调换制剂(近年来采用裔纯度制剂及慢胰岛素锌悬液后,此种反应已经少见)。
如必须胰岛素治疗者,还可采用脱敏疗法,即有两种方法:一是紧急脱敏,将正规胰岛素4单位溶于40毫升生理盐水中,再稀释至400毫升,即得O.1毫升中含0.001单位。
开始于皮下注射0.001单位,如无反应,每15~30分钟加倍注射,以至需要剂量。如有体克者,则应立即给肾上腺素0.25~l毫克皮下注射,继以静脉滴注皮质醇1OO~300毫克(加入5%葡萄糖盐水200~500毫升中)。
二是非急症脱敏。用上述脱敏从0.002单位开始,如无反应,每4小时皮下注射,第1日4次,剂量每次加倍(即:0.001、0.002、0.004和0.008单位);第2日亦4次,从0.01单位开始,每次加倍(即:0.01、0.02、0.04和0.08单位);第3日4次剂量,从0.2单位开始,每次剂量加倍(即:0.2,0.4,0.8,1.6单位);以后依此法递增至RI需要的剂量。
脱敏后不宜中途停用,以免停用再用时,仍可有过敏反应发生。
③胰岛素性水肿
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葡萄糖亦减少,控制后4~6天,可发生水钠滞留而水肋。
这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性水肿。水肿多见于面部及四肢,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如果化验尿常规结果正常,可不必处理,水肿较重者可调换制剂。
④屈光不正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病人感到视力模糊,尤其多见于初用者。系由于胰岛素使血糖水平迅速下降,影响了晶状体内及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逸出面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但此属暂时性变化,一般随血糖水平而恢复正常后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变化,故不必配镜矫正。
此种屈光突变多见于血糖波动铰大的糖尿病I型(IDDM)患者,为此型病人的特征之一。
萜渌S惺币鹊核刂瘟瞥跗冢沙鱿指芯跻斐?糖尿病神经病变)、蛋白尿增多,但糖尿病持续控制后即可好转。
(2)局部反应
①注射部位皮肤红肿、发热、发痒及皮下硬结
多见于儿童及20岁以下青少年,初次于注射后1~24小时内。由于有蛋白质类杂质,如变性胰岛素、胰岛素原、胰岛败类激素(如胰高血糖震、胰多肋、生长抑素)所致。
近年来由于采用高纯度制剂后,上述情况已很少见。也可由于冷冻胰岛责成酒糟等杀菌剂所致。经常改变注射部位后可自行消失,必要时应调换制剂。
②皮下脂肪萎缩
脂肪萎缩成凹陷性皮脂缺失,多见于女青年及小儿大腿、腹部、臀部等部位。确切原因不明,近年来采用高纯度制剂后已少见发生,且如特此类高纯度制剂注个萎缩脂肪边缘,可促使其迅速恢复,故认为此现象可能由于原制剂中某些杂质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
③皮下脂肪纤维化增生
常于胰岛素反复多次注射处,发生皮下脂肪增生伴以纤维化。此种变化可能由于胰岛素,有促进局部脂肪组织生长所致,如采用高纯度制剂亦未能防止发生,但常改变注射部位,可减少或防止发生。
但由于此种组织内可减少痛觉,病人常较多采用相同部位注射以致更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