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主要阐述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病因。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病因:
副神经节源肿瘤起源于副交感神经节简称“副节”,副节乃对交感神经干中的神经节相对而言,大多位于交感神经干之侧旁,偶尔亦见于内脏等远离的部位,副节按其主细胞对铬盐的反应,有嗜铬性与非嗜铬性之别,故副神经节瘤亦有嗜铬性与非嗜铬性之分,嗜铬性副节瘤以肾上腺髓质为主要代表,由其发生的肿瘤,习惯称“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而非嗜铬性副节发生的肿瘤则往往简称“副节瘤”,文献中也称之为“非嗜铬性副节瘤”(Nonchromaffin paraganglioma)与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等。
纵隔嗜铬性副神经节瘤较罕见,在所有纵隔肿瘤中不到1%,在所有嗜铬细胞瘤中不足2%,虽然绝大多数发生于前纵隔,起源于主动脉上或主,肺动脉副神经节,心房和心包上的岛样组织,心脏副神经节瘤多发生于左心房,左心室,左侧房室沟,也可发生于右心房,右心室部,其他则来源于主动脉交感,副神经节,多位于后纵隔沿肋椎沟处,其肿瘤体积不一,直径从1~2cm直到25cm,多数为良性,仅10%左右为恶性,手术切除标本通常5~6cm,只有14%左右临床可被扪及。
肿瘤大小与症状轻重不一定成比例,有时体积较小者已有明显症状,而相当大者却保持“生理上宁静”,只是尸检时的偶然发现,肿瘤大多为球形,卵圆形或略呈分叶状,体积小者包膜不明显,较大者则每有完整包膜,肿瘤大多为实体性,新鲜标本切面灰红色,常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的灶区,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或暴露于空气)逐渐转变为棕褐,遇铬盐溶液则颜色立即变深,在阳光下儿茶酚胺的氧化过程大大加速。
嗜铬细胞瘤可同时或先后伴有其他APUD瘤,如甲状腺恶性C细胞瘤(“髓样癌”),垂体腺瘤,甲状旁腺腺瘤,胰岛细胞瘤,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病等,成为内分泌腺腺瘤病的组成部分之一。
非嗜铬性副节瘤(“副节瘤”,“化感瘤”)此瘤比较少见,张逊等(1994)报道,在同期纵隔肿瘤的0.52%~4.3%;张合林(1995)年报道占10.74%,这可能与医院收治的范围有关,可见于中纵隔及后纵隔的脊柱旁沟,后者更常见,多数为良性,只有10%左右为恶性,副节瘤大多为“非功能性”,但偶尔可有功能活性,神经分泌产物主要为去甲肾上腺素,亦可有微量肾上腺素,临床上可出现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按摩肿瘤可使血压升高,非功能性副节瘤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可显示神经分泌颗粒,生化测定可精确定量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含量(可高达24.5µg/g瘤组织),当含量达1.5mg/g时可出现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