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胃肠道息肉与息肉病的诊断

胃肠道息肉与息肉病的诊断

  肠息肉是指发生在肠粘膜上的赘生物,一般分为有蒂息肉和无蒂息肉。中医认为,肠息肉与湿热下注、恶气积聚、气滞血瘀有关,西医认为与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炎症刺激、平时吃刺激性食物以及遗传有关。

  临床上分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黑斑息肉病、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大肠息肉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临床上有时将直肠息肉笼统称为直肠腺瘤,是直肠粘膜下腺体过度增生而成。腺瘤大小不一,小如米粒、豌豆、樱桃,大如杨梅、核桃。有蒂或无蒂,蒂长短不等,粗细不匀。随着腺瘤体积的增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无蒂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高位息肉要比直肠息肉易恶变,故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为好。

  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

  此种息肉小儿少见,多见于成年人。为肠粘膜上皮组织所生。多发或单发,息肉体积较大,临床所见巨大息肉以此类居多,以无蒂者为多见,如粪便在肠道内牵拉息肉,则可使息肉根部拉长而形成蒂,但唯此蒂较粗,易出现腹泻,息肉被粪便磨破可出现大便带血,常有恶变,癌变率高达30%。

  黑斑息肉病

  是一种遗传先天性少见的疾病。患者嘴唇,口腔粘膜以及双手指出现黑色素斑点,胃肠可发现多发性息肉,以小肠者多见,有时可见大便出血,常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癌变的机会较少。

  幼年性息肉

  亦较多见,其形状与腺瘤不易区别,表面可呈细粒状。多为单发或几个分散出现,通常有蒂,儿童多患,常生长于直肠下部。尚无癌变者。

  增生性息肉

  为粘膜增生所致,多见于中年人,无明显症状。息肉可自行消失或脱落,息肉大小一致,一般如黄豆样大,无癌变。

  炎症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多同时伴有肠道炎症,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以及血吸虫病。

  大肠息肉病

  息肉生于全大肠内,以直肠、乙状结肠、回盲部为多发区,多见于青壮年,可有家族遗传因素。

  如排便用力牵拉肠粘膜,或者肠蠕动刺激息肉根部粘膜层松弛,可促使息肉脱出肛门外,可将配制好的消痔灵硬化剂注于息肉内,使息肉硬化萎缩自行脱落,如有蒂者,将消痔灵注于息肉蒂的根部。

  亦可以用手术线作息肉根部贯穿结扎后,将息肉推入肛内。或将息肉根部贯穿结扎后,用手术剪刀剪除息肉,但容易引起结扎线松脱而致大出血,还是让息肉自行萎缩脱落比较安全。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