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国内部分地区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死亡人数已有上升趋势,现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院及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如果能够像抗击非典那样的声势,一定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渴望经过医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战胜病魔,救民于疾苦”。
一、手足口病的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老百姓称手足口役)。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是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二、手足口病国际疫情的历史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医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三、中国手足口病疫情历史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女性5177例,占),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
2008年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万余例,死亡40例。
进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春季在安徽、广东、天津、宁夏等多地爆发,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进入2009年,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在北京,广州,山东等多地爆发,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死亡人数有上升趋势,现在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院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四、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1、起病后临床特征
潜伏期2~7天,通常3~4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患儿可由于口腔疱疹破溃时导致咀嚼疼痛,从而拒食、流涎。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一般手足口病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经过较重,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在北京市目前报道的手足口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预后较好的病毒引起的。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3、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五、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
1、手足口病西医治疗
如果没有合并症,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对症治疗复查。
2、手足口病中医治疗
(1)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2)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3)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3)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3、手足口病食疗方
(1)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2)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
六、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10、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芦根10g、板蓝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