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发病病因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也有差异,此病发病缓慢,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那么,如何及时的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呢?一般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常规的尿液检查和抽血化验,具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室检查介绍如下:
(一)尿液检查
1.尿量:无水肿尿量可正常,水肿期间尿量减少,在1000ml/d以下。随病情的发展,尿量可由多尿、夜尿多又到少尿,甚至尿闭,此时肾功能往往已极度衰竭。
2.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在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左右。
3.尿蛋白:尿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尿蛋白,可以说慢性肾炎都有蛋白尿。尿蛋白的量多少不一,一般1~3g/d,亦可呈大量蛋白尿(>3.5g/d)。患者尿蛋白的多少对预后并无意义,在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尿蛋白反而减少。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是肾小球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高和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引起的。
4.尿红细胞:尿沉渣中常见红细胞增多,通常为3~5个/高,有时没有,但在急性发作期可有明显的血尿,甚至肉眼血尿。尿中红细胞增多反映疾病处于活动期。尿沉渣中还常见白细胞、多数颗粒和透明管型。尿红细胞位相以畸形为主,比例一般占80%以上,总数>8000个/ml 。
5.尿C3测定:以膜增殖性肾炎及新月体肾炎的阳性率最高,可达90%以上,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包括lgA 肾病)。以微小病变型及局灶节段性肾炎阳性率最低。
6.尿圆盘电泳:呈现高分子蛋白尿者多见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7.尿蛋白选择性指数:临床意义与尿圆盘电泳相似,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lgA肾病多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指数(SPI)>0.2。微小病变、IgM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病及膜性肾病等病例半数以上SPI≤0.2。
8.其他: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增高或阳性;尿β2微球蛋白可正常或升高。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示轻度至中度贫血。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正常或升高。
3.β2-微球蛋白含量测定:可正常或升高。
4.免疫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见IgA或IgM升高,IgG降低,C3、CH50 降低。
5.肾功能检查:部分患者正常,部分患者尿素氮、肌酐升高,二氮化碳结合力下降。
6.肝功能检查:严重蛋白尿持续较久的患者,可见白蛋白下降,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三)双肾B 超检查正常或稍有缩小
(四)双肾肾小球滤过率(BCT)检查。部分正常,部分可降低。
(五)肾活检 可以确定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类型,对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着积极意义。
温馨提示:肾小球肾炎患者若有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质不严重,无肾功能不全,生活可自理,甚至可从事轻微劳动,但要注意避免肾小球肾炎患者劳累,有明显高血、水肿或短期内有肾功能减退者,应卧床休息,并限制食盐摄入量2-3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