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内部器官出血时,一般看不到,而鼻腔出血则是容易被人发现的。在鼻出血的病人中,儿童占了多数,这是什么道理呢?据分析,儿童鼻出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儿童时期,常常会发生一些起病急、发热高的传染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更为多见。当发生高热时,全身的皮肤黏膜血管发生充血、肿胀,鼻粘膜同样发生这种病理变化,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更容易造成破裂出血,因为鼻腔黏膜雹血管表浅,一旦重度发热,再加上用力擤鼻涕的外力作用下,黏膜下血管就会破裂出血。
外伤
鼻子是暴露在体表的一个器官,一旦发生外伤,如打击伤、跌伤,鼻子自然首当其冲。在剧烈外伤的冲击下,黏膜下的血管就会破裂、出血。
挖鼻
严格来说,挖鼻也应列入外伤之范围。儿童出于好奇和难受,常常喜欢用手指在鼻腔内盲目掏挖,这是一个既不卫生,又易引起鼻腔局部黏膜出血的不良习惯。一般挖鼻的部位是在鼻中隔前下方,而这个部位的血管很多,许多微小血管在此交织成丛网状,犹似蜘蛛网,血管既表浅又很细,部位就在鼻腔口,只要用手一挖,就能挖破血管。儿童鼻出血的部位有90%以上是在这里。
鼻腔异物
平时,鼻腔里除了一些分泌产生的鼻涕外,没有什么物体堵塞鼻腔,使呼吸自由畅通。但有时候,儿童由于嬉戏好玩,喜欢将一些细小物体塞在鼻腔内,如花生仁、瓜子、果核、黄豆、塑料纸、金属小玩具等。一旦这些物体塞入鼻内,成为异物,孩子自己取不出来,又不敢声张,时间一长,便被遗忘而留在鼻腔内。有的异物在鼻腔内遇水膨胀、发霉,引起鼻腔黏膜感染、糜烂而出血,有时在异物的不良刺激下,鼻黏膜也会引起外伤性出血。
血液性疾病 要知道,人体血管内的血液要做到既不出血、又不凝集,全由血液中的一些特殊因素所决定。如果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中的一些因素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血管和血液在发生出血后,就不容易凝集止住。这些疾病有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统称血液病,这是直接造成儿童鼻出血的原因,而且会引起反复、大量的出血。
鼻炎、副鼻窦炎
儿童也容易发生急性、慢性鼻炎和副鼻窦炎。一旦发生这种炎症,鼻腔或副鼻窦内的黏膜发生充血、肿胀,不时有黏脓性鼻涕排出,在脓性鼻涕的刺激下,黏膜下的血管也会发生出血。
儿童流鼻血要看医生,以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一般鼻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在鼻中前下区,即鼻中隔附近的“梨氏区”(鼻孔上方一厘米处),因为这个地方血管特别丰富,黏膜较薄,位置又偏前下,最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因此,一旦发生出血,除积极治疗病因之外,正确的方法是:使头微仰,用两手指捏住靠鼻骨下方两侧鼻翼的位置,这样正好压住中前下方的出血区,在前额、鼻部可用毛巾作冷敷,经过这样处理以后,一般不太严重的鼻出血可以马上止住。鼻出血后两周内要尽量避免打喷嚏和大便干结,忌用力擤鼻、提重物,并且忌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以防再度出血。家长要注意几条禁忌:一忌用纸团、树叶等塞鼻子堵血。这种办法不但达不到止血的目的,反而会刺伤鼻黏膜血管,以致造成更严重的出血。二忌低头。这时病儿头部低,可使出血更多,因鲜血的刺激,使病人精神过度紧张,可增加出血量。三忌把头使劲后仰。这样不但无助于止血,而且还会发生意外,因为流鼻血时抬头,血液虽不从鼻流出,但可以流向咽喉处。如流血较多,可能会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甚至发生肺炎。另外,也可经食管吞入胃内,从而引起腹内不适。
另外,平时应注意教育小孩讲究卫生,尽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感染的发生。不要用手挖鼻腔,也不要在玩耍时将糖纸、果核、豆类和小玩具等塞入鼻腔,以免损伤鼻腔黏膜血管而致鼻出血的发生。
春秋两季为儿童鼻出血的频发期,其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季节,一是,春季风大,空气干燥,容易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二是,由于气温升高,冬天长久收缩的毛细血管开始扩张,导致出现发痒等不适感,儿童稍一抠挖便会造成鼻出血。另外,儿童春节室外活动增加,容易造成鼻外伤引起出血。而且这种出血多为突发性,往往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
首先家长应注意增加儿童活动空间的湿度;其次加强监护,防止由于鼻外伤引发鼻出血,并教育儿童在鼻痒时不要抠挖;另外还要注意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吃煎炸类食品。
多吃了巧克力、花生之类的食物也会流鼻血。平时应让孩子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