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肢体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有哪些

肢体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有哪些

    1、淋巴水肿发病机制

  (1)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淋巴水肿:由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大多数是淋巴管发育不良,少数为淋巴管异常增生扩大。

  2)继发性淋巴水肿:因某些疾病原因造成淋巴管阻塞,既往常见的丝虫感染现已少见,链球菌感染及因癌肿施行放射治疗和淋巴结清扫术后等,乃是造成淋巴水肿的主要原因。

  (2)发病机制

  不论病因如何,淋巴管阻塞引起的病理变化大致相同。开始是阻塞远侧的淋巴管扩张,瓣膜破坏,淋巴液淤积。淤滞的淋巴液蛋白质含量增高,这种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积聚、浓缩,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条件。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网状淋巴管炎,长期、多次的反复发生后,因纤维组织增生而使淋巴管腔狭窄或阻塞。而且促进皮内和皮下组织纤维化进程。脂肪组织被大量纤维组织替代,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极度增厚。

  放射治疗及淋巴清扫术直接且广泛地破坏淋巴结构,造成淋巴回流障碍。

  从解剖学观点看,淋巴回流障碍可发生在各级淋巴通路上,如起始淋巴管、真皮淋巴管网、集合淋巴管、淋巴结、乳糜池和胸导管。由于淋巴受阻的部位不同,所引发的淋巴水肿病理生理改变也各不同。例如,盆腔大集合淋巴管受阻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完全不同于起始淋巴管闭塞。此外,不同的发病因素,如外伤、感染、放射线等所造成的淋巴管病变也有差异。原发性淋巴水肿如Nonne-Milroy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3)病理过程

  水肿期、脂肪增生期和纤维增生期。

  1)水肿期:

    发病初期,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淋巴管扩张、扭曲。瓣膜功能逐渐丧失,淋巴液反流,影响到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间液和大分子物质的能力,致使体液和蛋白质在组织间隙中积聚。下肢淋巴水肿的肿胀首先从踝部开始,由下而上逐渐扩张,肢体呈均匀性增粗,以踝部和小腿下1/3为甚,此时皮肤尚光滑柔软,指压时有凹陷性水肿,抬高患肢或卧床休息后,肿胀可以明显消退,该阶段属于淋巴水肿期。

  2)脂肪增生期:

    水肿持续存在,在脂质成分的刺激下,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吞噬淋巴液内的脂质成分,皮下脂肪组织增生,肢体韧性增加,皮肤角化尚不明显,水肿过渡为非凹陷性,淋巴水肿进入脂肪增生期,此阶段的组织肿胀主要包括淤滞的淋巴液和增生的脂肪组织。

  3)纤维增生期:

    在高蛋白成分的长期刺激下,皮肤和皮下组织产生大量纤维组织,淋巴管壁也逐渐增厚、纤维化,导致组织液更难进入淋巴管内,高蛋白水肿进一步加重。高蛋白水肿液是细菌等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局部容易诱发感染,丹毒反复发作。感染又增加局部组织纤维化,加重淋巴管阻塞,形成恶性循环,称为纤维增生期。临床上表现为皮肤逐渐加厚,表面过度角化粗糙,坚硬如象皮,甚至出现疣状增生、淋巴瘘或溃疡等,肢体极度增粗,形成典型的象皮肿。

史上全明星资料